当传统实业遭遇原材料、民工荒等瓶颈之际,新兴产业悄然涉足物联网世界,并与行业大鳄中兴、艾默生正面交锋,在全国拿下许多物联网项目。传统产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如何破解各种要素制约,温商掘金物联网的经历很好地给出了答案,这种从温州制造到温州“智造”的华丽转身,无疑是温州经济新的增长点。
“把计算机装入一切事务”
“客户的电量、电流、电压通过智能自主研发的管理平台一览无遗,并可实现远程监控,最高效率实现节能降耗。”在温州创力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力”),董事长助理汪国威点击我市一高校的宿舍楼用电量,多少盏灯,一天用多少电量一一显示,转瞬之间结束了以前电力参数需要现场人工测量抄录的历史。
让他们津津乐道的是,一只多路电表植入相应的研发软件,实现远程控制,甚至可以通过CDMA(无线通讯上使用的一种技术)发射实现手机接收控制,今年这种智能多路电表在广东销售了800多盏,销售额达500多万元,是普遍电表价格的N倍。这在以前是不敢想像的事。
按照汪国威的说法,使用这种智能电表除了减少人工劳动强度,通过实时采集现场电力系统运行数据外,后台维护人员还可以诊断机房配电健康情况,杜绝电力浪费现象。
“不仅卖设备,更是卖服务。”该公司一位负责人形象地向记者描述他们的业务性质:当下社会习惯“把一切交给计算机做”,而他们所做的工作就是“把计算机装入一切事务”,便于远程管理控制。
“以普通家庭来说,冰箱、空调,或者传统的电灯、电视,这些电器一直以来都是独立工作的。通过相应的软件程序把上述各种电器通过无线方式有机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把杂乱无章的电器所消耗的时间成本和控制成本降到最低。”
多路电表软件研制成功后,其很快延伸到电脑电池参数测量系统、动力环境监控系统、一体化智能门禁、图像监控系统、低压配电智能化、综合能耗管理(分析、评估)系统等,当物联网还是一个陌生的词汇时,创力已经在物联网行业浸淫了十几年。
汪国威透露,他们企业一线组装的工人不到二十人,研发团队达100多人,去年创造近亿元产值,从开发软件到先进的管理平台,创力早就不满足于设备的生产,而满足于设备生产恰恰是现在许多传统企业家们都在做的事情。
智能化创业之路
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耕种物联网达十几年之久,耐心和信心从何而来?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温州姑娘林琳与她在复旦进修时认识的校友、已经拿到美国全额奖学金的核物理研究生张焱结为连理后一起来到温州。从一家工作室开始,根据企业所需,解决技术难题,开始了创力的智能化创业之路。
生正面交锋,在全国拿下许多物联网项目。
早在物联网对许多人而言还只是个概念时,林琳夫妇却以中小企业的勤奋和温商的敏锐抢得先机,第一项产品围绕着蓄电池组的监控展开——有了监控,机房人员就不用随时走动察看电池是否耗尽。
产品研发成功后,业务便出现了今年百万、明年千万的爆发量;当拉闸限电还只是局部现象之时,他们便研发适合所有企业的能耗管理系统,2010年,这一产品终于可以同中兴等行业巨头正面过招。
在为一家企业做产品时,发现对方几次拆开她的产品,以求破解。于是他们想了个保护产品的办法——一拆即毁。在被外界称为人才难聚的温州,创力每年将销售额15%以上投入研发等一系列优势,最终成为三大通信运营商的长期合作伙伴。
“前年这个时候订单应接不暇,今年明显淡了许多,作为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物联网也感到一丝寒意。”汪国威坦言温州经济暂时遇到困难,企业更加重视节能降耗,更加注重控制生产成本,这无疑给他们带来商机,“瑞安一家我市知名企业的生产车间全部采用我们研发的设备,每个车间的用电生产成本实现远程实时监控。”
高新产业的艰难转型
早在2000年,我市一批原本从事传统自动化领域生产的企业就转到物联网研究领域,物联技术首先被应用到工业领域。初尝“智造”的甜头。
一家生产汽车轮胎气门芯的企业,就依靠物联网技术获得了市场优势:后台系统能监测到轮胎胎压不足的情况。这样的气门芯价格从7分钱到100元,业务拓展到了海外。
这样的事例不时成为经贸委中小企业处工作人员津津乐道的产业转型经典案例,但温州传统产业转型依然有太多的先天不足,“虽然贷款的门槛减低很多,但融资周期太短。”创力一位副总向记者叹苦道。
“从研发到线下应用往往需要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研发不到一半,就要还贷,没办法只能用房产等去抵押融资。”这位不愿具名的副总说企业投入研发的资金相当大,没有金融部门支持几乎寸步难行,好在有科技部门的支持,5项专利产品实行质押,融得800多万元,及时解决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