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由于欧洲对太阳能需求的拉抬,造就中国太阳能光伏市场荣景,业者不断大开产能。但当前国际市场不景气,太阳能产品价格大跌,欧美更对中国进行“双反”(反补贴、反倾销)调查,使得向来过度依赖海外市场的大陆太阳能业者,正面临最严酷的生存挑战。
与此同时,大陆太阳能产业被讥讽,与遭遇出口寒冬相比,其高能耗更让人忧虑。基于太阳能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耗量相当大,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中心主任林伯强就表示,这等于多年来中国人花着高能耗,为外国人加班加点提供节能产品一样,这种发展模式就是“人吃苹果我吃渣”,该检讨了。
经济参考报报导,太阳能光电是大陆“十二五”(2011~2015)时期新能源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也是大陆最具竞争力的出口商品之一,但如今却面临黯淡的前景。
大陆太阳能产业在2004年后快速发展,连续多年增长率超过100%。从2007年至今,大陆太阳能电池产量更稳居世界首位,也成为全球最大的光电产品输出地。
不过,目前太阳能产品出口量虽不断提高,价格却不断下滑。以太阳能电池为例,去年出口均价下降37.1%,从去年初每瓦2美元持续下跌,最低价仅为每瓦0.8美元。更要命的是,近期欧美针对大陆太阳能产品的“双反”调查愈来愈紧,让其太阳能出口蒙上阴影。
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太阳能研究所所长徐征坦言:“我国近6成光伏(电)产品销往欧盟市场,一旦欧盟双反,我国光伏制造商将遭受摧毁性打击。”
此外,大陆太阳能产业在发展上的“三头在外”情况也成为批评焦点,必须加以扭转改变。中国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表示,大陆太阳能光电产业是典型的“三头在外”产业:一是太阳能电池的生产设备主要从国外进口;二是多晶体硅材料主要从国外进口;三是生产的电池产品主要出口国外。
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欧美国家除采取“双反”等传统贸易保护手段外,还试图透过制定更加严格的减排规则、技术标准、劳工标准、社会责任等来强化产业控制主导权,以削弱开发中国家的出口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