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避免一哄而上、低水平重复建设,《规划》提出重点打造“国家队”:依托现有汽车重点企业,重点建设长春、上海、武汉、重庆、北京、广东、安徽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到2020年,上述基地的产业集中度达到90%以上,培育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600万辆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1~2家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超过100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3~5家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达到50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也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小型低速纯电动汽车标准法规体系,对小型低速纯电动汽车实行有别于汽车的特殊准入管理制度。这意味着那些不在正规车企国家队的业外企业、资本也有进入电动车领域的机会。
为了避免传统汽车领域关键技术空心化的老路,最早爆出的《规划》内容中,新建车用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整车控制系统等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合资企业需具有自主研究能力和知识产权,中方股比不得低于51%。目的是想避免传统汽车行业的老路,从一开始就确保中方的话语权。
最新的消息显示,这样有关股比的内容已经取消,整体思路是,吸引并鼓励新能源技术的发展。
千亿政府投资
为了达到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世界第一的目标,《规划》提出,政府采取中央专项资金补贴、财税减免等措施,从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多管齐下。
《规划》建议,2011到2020的十年间,中央财政投入超过1000亿元巨资。其中,500亿元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促进公共平台等联合开发机制;300亿元用于支持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200亿元用于推广混合动力汽车为重点的节能汽车;另外100亿元用于扶持核心汽车零部件业发展;50亿元用于试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规划》还建议,未来10年,政府在税收政策给予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以很大优惠。比如,免征纯电动汽车、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半征收普通混合动力汽车车辆购置税和消费税。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的整车企业及关键零部件企业,将享受国家有关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
“这是一份很全面的产业发展规划,对于今后的技术路线、政府财政支持、准入门槛与最终产业格局,都进行了明确。目前国内电动车一哄而上、研发投入散乱、企业与地方政府各自为政等问题,在《规划》中都有解决思路。”上述业内专家表示。
中国汽车销量繁荣的背后,是多位业内外专家痛批多年的“产业空心化”,从发动机到变速箱再到电控系统,最核心的技术、利润最高的环节都在国外企业手中。
而且,汽车刚进入家庭,中国的石油已经要大量依靠进口。如果汽车社会向中国更广大地区普及,中国石油的对外依赖度恐怕会直线上升,这是政府部门不愿意看到的。从和谐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升级等宏观层面考虑,政府也有很强的动力发展零污染、零排放的新能源汽车。
从这方面考虑,千亿赌明天尤其必要。但值得注意的是,高筹码背后,也存在着不确定性,跨越往往有时候会跨空,一旦结果偏离了主路,可能损失更大。也因此,更多的人建议,理性对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同时不放弃在传统汽车上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