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而新能源汽车则被列入七大战略性产业之一。《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日前正式发布,明确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
“当前新能源汽车、特别是乘用车产品,离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工信部副部长苏波称:目前新能源汽车整车开发以改装为主,未打通产业技术链,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制造装备基本依赖进口,只有补上汽车共性技术、基础技术这一课,才能推动产业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建立新一代动力电池创新联盟
当前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纷纷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推进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和推广应用汽车节能技术。2011年我国汽车销售量位居全球第一,但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付于武称:“自主品牌表现并不好,而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表现,包括工程化和产业化的进程也不如预期,企业要抓紧实施产业化。”
《规划》中提出,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由汽车工业大国向汽车工业强国转变。以整车为龙头,培育并带动动力电池、电机、汽车电子、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等产业链加快发展。加快充电设施建设,做好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及电池回收利用,形成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
“《规划》明确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预期,也点明未来政策支持的重点,对引导企业投资、突破关键技术和产业的薄弱环节都有好处。企业除了技术和产业,商业模式创新也增加,这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研究室主任王晓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说。
加州大学锂电池专家曾说:“电动车有三大技术非常关键,电池、电机和控制系统,还有充电系统,而电池是电动车的核心系统。”
王晓明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在技术突破方面。“国家集中力量加快动力电池的基础性研究,才能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此外还要突破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国家依托企业和科研院所,应支持并建立新一代的动力电池创新联盟,不光是产品化和功能化的技术,一旦基础性技术取得突破,整个汽车产业都会受益。”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常务理事贾新光也认同此观点。他对本报分析称:“我们没有把功夫下在基础原器件上,电池就过不了关,如隔膜、保护电路等。因此发展新能源汽车首先要抓基础原器件,在电池、电机基础技术上取得突破。现在有关部门‘把’得很紧,行业内投资积极性不高,要把社会资金引入正规的体制。有关部门组织了十个国有企业协会,连比亚迪都排除在外,这可不行。如何建立一个开放又规范的投资体制,把资金等吸引过来并规范运行,这都需要认真考虑。”
加快技术攻关以降低整车成本
《规划》称,当前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推广普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节能内燃机汽车,提升我国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这两种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源产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在25个城市公共服务领域总计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16834辆,达到预计推广数量的35%以上。
据媒体报道,自深圳一辆电动出租车发生交通事故后爆炸起火,现在深圳街头,绿色电动出租车多数在跑空车。而一位开纯电动出租车的司机告诉记者:“顾客去远一点就不敢拉,充一次电只能跑80公里,怕送不到就没电了。”显然,电动汽车推广遇到一些技术障碍。
“《规划》战略取向点明了插电式和纯电动主导的技术路线,对汽车产业是个引导。但在共性技术,包括电池、电机、电控等整体匹配方面,不能忽视混合动力技术作为一种过渡技术的存在。”王晓明对记者说,现在燃料技术进步很快,政府的政策支持范围可以更宽一些。
在王晓明看来,动力电池要面向下一代,现在已开发出一系列产品,可以满足现阶段混合动力车和小型短途行驶的纯电动汽车,但若要在乘用车等领域普及电动汽车,就必须使功能密度、能量密度都大幅度提高,在现有基础上提高四倍以上,而且成本要大幅度降低。王晓明说,现在电池成本差不多占到整车成本的一半,若要电动汽车未来规模化发展并进入主流领域,必须加大电池领域的技术攻关和产业攻关力度,包括关键材料、基础研究都要有新突破。
“今后要采取措施把成本降下来,比如适当减税优惠等。目前国内厂家没有大量生产,还在投入阶段,希望国家把这块负担起来,要让百姓感觉值得购买。”贾新光认为,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关键是市场化,让私人大量购买,《规划》所提出50万辆的目标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