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平板显示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并已显现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作用。业界人士表示,目前这一产业仍处于从弱到强的“起飞”关键期,亟待国家继续完善产业政策,给予大力支持。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作用初步显现
以TFT-LCD为主的平板显示产业是继移动通信、计算机和半导体产业之后世界上又一个年产值超过千亿美元的产业。从2005年起,国家多次将平板显示产业列为重点扶持产业,2010年将平板显示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目前,我国平板显示产业已跨入新的发展阶段。国内6家企业建成投产12条生产线,正在建设的有3条线,形成北京、四川、广东、江苏四大生产基地。截至2011年底,我国液晶面板产能占全球比重已提高至20%,龙头企业京东方产能已居全球第六位。2011年,天马微电子、京东方先后宣布兴建新型显示技术的AMOLED生产线,在最新显示技术上与国际顶尖企业展开竞争。
平板显示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三大基础产业之一,其关键设备、关键材料的国产化拉动了上下游产业发展,促进了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基础器件及材料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我国平板显示产业材料国产化配套率目前提升至31%,装备国产化率已经提升到约15%。
此外,国内平板显示产业的发展初步打破了外资对我国市场的高度垄断,减轻了进口依赖,同时改变了国内市场供求关系,平抑了市场价格。
平板显示产业还具有显著的投资与产业拉动效应。京东方在成都投产的4.5代线带来超过300亿元的产业规模,促进就业3000人;在安徽合肥投产的6代线拉动投资额近400亿元,促进就业上万人;在北京投产的8.5代线吸引国际知名企业康宁、住友化学等上下游企业入驻亦庄数字电视产业园,拉动投资额达650亿元,年产值可达1000亿元,产业园完全建成后将提供超过2万个就业机会,年缴税逾40亿元。
四大因素制约国内平板产业
中科院院士、中国物理学会液晶分会主任欧阳钟灿和清华大学教授张百哲等专家分析,我国平板显示产业现在正处于从弱到强的“起飞”关键期,还有诸多制约“起飞”的障碍有待破除。
一是产业整体规模偏小,投资主体比较分散。我国目前有京东方、天马微电子、龙腾光电、深超光电、中电熊猫、华星光电、龙飞光电等众多企业,但企业单体规模较小,产业缺乏整体规划和合理布局,难以形成强大竞争力。
二是投入高,产业发展面临巨大资金压力。平板显示产业发展需海量投资,一条高世代生产线就需投资上百亿元甚至几百亿元。由于该产业在国内还处在投入期,一些企业面临亏损压力,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愿介入,加上金融政策的一些限制,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也很困难。近年来,该产业的发展主要靠国家开发银行提供贷款,截至2011年底,国家开发银行牵头的银团累计为平板显示产业承诺贷款超过400亿元。
三是国际巨头以各种手段进行打压。韩、日企业为达到其垄断国际、国内面板市场的目的,采取各种手段(价格战、专利情报战、人才战)压制、扼杀成长中的中国企业。今年初韩国水原地方检察院调查京东方涉及所谓“商业秘密泄露案”,就是个例子。
四是相关政策亟待调整完善。以关税为例,液晶面板进口关税率韩国是8%,巴西是12%,印度是15%。韩国作为全球液晶面板制造能力最强的国家,其出货量占全球总出货量的近50%,但韩国仍以高关税限制进口面板。我国目前3%-5%的税率明显偏低,难以有效保护国内产业发展。
政府支持力度仍待进一步加大
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秘书长梁新清表示,尽管全球平板显示产业需求增长不如预期,但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需求逐年攀升。2011年,我国彩电需求规模约4900万台,约占全球需求的20%,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市场;显示器需求约3500万台,占全球需求的19%;笔记本电脑需求约2800万台,同比增长近30%,占全球需求的15%;手机需求约2.6亿部,同比增长25%,占全球需求的17%。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显示产品的快速发展,需求还会增长。
专家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应总结分析我国平板显示产业发展现状和前景,进一步统一思想,调整完善政策,把做强做大国内企业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是推动业内重组,打造体现国家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引导产业合理布局,集中区域发展,集中投资主体发展,集中各方力量发展优势企业。去年底,在日本政府的推动下,索尼、日立、东芝合并三家中小尺寸液晶面板业务,成立日本显示器公司,其中官方背景的投资基金出资约26亿美元,目的就是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与竞争对手抗衡。
二是加大力度支持国产化,对关键设备、关键材料国产化给予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使国内企业尽早摆脱上下游配套受制于外企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