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大省江苏,被外界认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最为成功的省份,似乎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也不那么容易。
官方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1-4月江苏外贸出口的诸多数据中,光伏产品出口骤降,太阳能电池出口价值总额同比下降39.2%,仅有29.4亿美元。
曾经在各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独领风骚,并较早实现市场化的光伏产业事实上只是江苏发力的六大主要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近些年来,江苏新兴产业规模以年均25%的增幅迅速壮大,领先于全国,成为转型升级的“表率”。
资料显示,江苏的电子及光伏等高新技术产品一直占据着江苏本省出口产品的前5位,其中,光伏产业产品更是占据了全国70%和世界50%以上的市场份额。
但当下的现实是,这些引以为豪的新兴产业,在全球化经济浪潮中,正遭受着最为严重的考验,也让外界对这个省份的新兴产业的狂飙突进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以光伏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仍然延续着过去IT产业的兴衰发展史。”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田伯平向本报表示。
事实上,国内不少地区发展的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仍然处于微笑曲线的中端,而不是两端,因而导致其缺乏核心竞争力,亦导致利润低下。
江苏光伏产业遭遇危机
江苏中能硅业董事长朱共山近日向本报记者表示,从目前市场总量和未来趋势看,光伏产业仍会持续增长,而十年来中国光伏产业在世界上建立的地位还很难被震撼。
然而,理想和现实总有不小距离,如今光伏产业遭受的寒冬,不仅仅是直接出口的太阳能电池,更已经蔓延到上游产品多晶硅。
因此,尽管中能硅业拥有较为先进的技术,但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朱共山直言“快扛不住了”。
“以前我们库存量正常一周,现在已拖到一个月以上了。”朱共山说。如果这一情况得不到有效抑制,那么光伏产业可能会覆没。
与此同时,光伏产品出口量剧降,官方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1-4月江苏外贸出口的诸多数据中,出口第三位的太阳能电池价值总额同比下降39.2%,仅29.4亿美元。
事实上,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光伏产品出口就已显示出疲软的迹象。2011年前三季度江苏口岸累计出口太阳能电池6348万个,同比增加2.9倍,但出口平均价格为69美元/个,下跌55.6%。
这直接导致部分多晶硅企业收入下降,甚至面临入不敷出的境遇,甚至濒临破产,或不再上马新的光伏项目。
保利协鑫公布的第一季度年报显示,中能硅业2011年每月最高时超过3亿人民币利润,但目前一个月不到1000万元利润。
据本报了解,2007年3月,江苏阳光在宁夏石嘴山市成立宁夏阳光硅业,计划投资40亿元建设规模为年产4500吨多晶硅,其中一期生产线投资15亿元,但本报记者在2012年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某小组讨论会上获悉,这一项目并未有实质性进展。
记者亦同时获悉,目前全国40家多晶硅企业,目前仍保持生产的只有不到5家企业,且未“开足马力”,有消息显示,浙江一家多晶硅企业去年底宣布破产,其建成投产尚不足3年。
更为雪上加霜的是,江苏银行总行的一位人士告诉本报,该行自2010年第四季度时就已经开始停止向光伏产业和风力发电设备厂商的贷款。
中能硅业部分遭遇或只是江苏庞大的光伏产业链遭遇窘境的一个真实写照而已,这也直接影响到了江苏光伏产业的发展。
公开资料显示,江苏六大主打新兴产业中成长最快的是新能源,2010年实现了50.5%的成长增幅,较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高出22.7个百分点,较新兴产业平均增速高出16.3个百分点,利税同和利润比增长63.2%、69.5%。
田伯平向本报记者表示,在2009年4万亿的投资刺激下,当下以光伏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产能已严重过剩。
江苏光伏产业遭遇到的危机原因何在?
没有话语权的江苏光伏业:新兴产业不高端?
在江苏,光伏产量占全国市场的70%,而且从多晶硅、硅片生产到电池组件直至光伏应用产品,其光伏产业链较为完整。
然而,为何价格不能由江苏决定,为何仍“两头在外”?这些现象或是不少地方发展的诸多所谓新兴产业本质上是“非高端行业”的一个缩影。
本报记者近日在江苏省举办的一个内部研讨会上获悉,有学者“以极大的嗓门、敲着桌子”提出了相关疑问。
江苏光伏产业“大跃进”样本调查
这位学者指出:江苏光伏产业链基本覆盖,已在全球市场上具备了规模和竞争力,最上游有徐州中能硅业,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6.5万吨多晶硅产业基地,下游有无锡尚德太阳能全球最大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的制造商,在经济社会发展到当下,“为什么对于目前光伏可能遭遇的毁灭性危机,始终未能取得决定性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