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在苹果和三星牢牢掌控全球高端智能手机市场之际,HTC、RIM、诺基亚,以及华为、中兴等手机厂商只能在中低端智能手机市场激烈厮杀,只为跑过“盈利线”,瓜分所剩无几的市场空间。
1%,僧多粥少
在2012年的一季度,除了HTC能保持收支平衡外,诺基亚、RIM、LG等都处于亏损状态。
苹果和三星拿走了手机行业99%的利润,只留下1%让其他公司瓜分。诺基亚、HTC、RIM、MOTO、索尼等,这些曾经独霸一方的企业都在“其他公司”这份长名单里。
Asymco报告称,2012年第一季度,除了HTC能保持收支平衡外,诺基亚、RIM、LG等都处于亏损状态。曾经的龙头老大诺基亚,第一季度手机部门亏损2.19亿欧元。其中智能设备出货量为1190万部,而去年同期出货量为2420万部,下降幅度达到51%。被寄予厚望的Lumia系列,第一季度销量只有200万部。今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销量达到1.39亿部,其中近60%为苹果和三星的产品。
销量下滑并不是其他公司遇到的唯一问题。苹果2012财年第一季度的财报显示,公司毛利润达到44.7%。相比之下,其他公司的日子没那么好过。以诺基亚为例,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它的智能手机毛利润只有15.6%,去年同期这一数字还是28.9%。在2012年第一季度能够维持收支平衡的HTC,其毛利润也只有16.97%。
踌躇满志的国产手机厂商,同样想从这1%里面分一杯羹。2011年,华为智能手机的全球销量达到2000万部,数字并不惊人,但要知道2010年其销量只有500万部。即便销量增长是显着的,华为手机的利润仍微不足道,用其董事长的话来说“低得可怜”。国内被炒得火热的小米手机,官方声称已累计发货180万部,年内有可能产量达到500万部。虽然来势汹汹、关注多多,但小米手机还是对外声称“三到五年内不考虑盈利”。
千元智能机曾被视为国产品牌狙击国际大牌的武器。中兴就凭借千元智能机成为全球第四大手机制造商。然而千元智能机利润稀薄,有业内人士称销量到了50万部才能谈盈利。近来更有激进的互联网大佬抛出了硬件“零利润”的说法。而最早尝到千元智能机甜头的中兴都在今年喊出了“利润年”的口号。
面对销量和利润的双重压力,各大手机厂商如何挑战苹果和三星压倒性优势?至少现在看来还找不到对策。要知道,截至去年年底,苹果和三星已经掌握了智能手机市场利润的95%,而今年第一季度,这一数字持续攀升到99%,相信这一优势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众多手机厂商将在残酷的竞争中经受洗礼。
“血拼”之悲
不做千元智能机,就会没有用户;做千元智能机,就只能“咬牙拼了”——这是当下诸多手机制造商共同患上的“心绞痛”。
千元智能机,正在让手机江湖掀起一场新的“血雨腥风”。虽然用户的确借此降低了进入移动互联网多彩世界的门槛,但手机制造商们却因此而叫苦不迭,因为“零”利润甚至负利润,一次又一次地挑战着他们的底限,挑战着他们坚守的毅力。
“地板价”在这个初夏的现身,让竞争本就异常激烈的手机业陷入了真正的“血拼”。就在5月中旬,在手机业沉默许久而似乎被人遗忘的长虹,突然联合中国联通(微博)、富士康、百度推出了一款智能手机,售价仅为899元,前所未有地创造出了运营商定制智能手机的“地板价”,这在令业界“瞠目结舌”的同时,也将这场刺刀见红的价格“血拼”推向了极致。
又爱有恨,无疑是手机制造商们对千元智能机所持有的复杂心态的最真实写照。“不做千元智能机,就有可能失去用户;做千元智能机,也极有可能死得很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手机业资深人士如是说。在过去的一年里,千元智能机所造就的繁华盛事的背后却有着大把的辛酸泪。
在这种复杂心态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手机制造商选择“咬牙拼了”。华为终端董事长余承东不得不接受360定制机最终确定的1499元的价格,但“内心的煎熬”最终让他选择了在微博上大倒“苦水”:把这么高档位、高规格、高性能器件配置的手机价格,一下子拉到这么优惠的超值价,没有利润我们以后还咋活啊?!我们最后也就咬牙拼了!
现在出现在千元智能机领域的“血拼”战局,运营商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最初尝到的用户数猛增的甜头,到今天财报的不尽如人意,运营商也逐渐开始品尝一味补贴、压低手机价格的“苦果”。“亡羊补牢”也许为时并不晚。例如,中国联通就计划下调千元智能机的补贴率至20%~30%,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身运营压力和业绩压力正在加大。
“地板价”的出路在哪里?始作俑者长虹唯一看到的方向是规模。“899元的,刚开始卖的时候肯定是不赚钱的。”长虹移动智能终端事业部总经理陈晔表示,“规模上来后情况就会改变。”但问题是,在用户更加关注体验的今天,规模真的就能依靠低价“上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