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疯狂促销的尘埃落定,国产液晶电视的价格也随之跌入谷底。不过从各调查公司最新统计数据来看,黄金周后国产液晶电视的价格并没有出现触底反弹的迹象,同等配置的产品国内品牌与洋品牌液晶电视的价差呈现出进一步拉大的趋势。专家表示,考虑液晶屏成本差异、渠道扣点、研发成本、人工等费用以及品牌价差,国内与国外品牌液晶电视的价差应该控制在1500元以内,而现实情况远比这严重。另有专家表示,国内彩电企业推超低价位虽有助产品迅速普及,但对企业和行业发展却是不利的。
同等配置中外品牌价差拉大
随着黄金周价格战尘埃落定,国产彩电价格也随之跌入谷底。据记者了解,虽然国外品牌价格也出现一定程度的下调,但国内品牌与国外品牌的价差却在进一步拉大。
以目前主流的37英寸液晶电视为例,国庆前国内品牌普遍维持在8000元左右的价位水平,而同等配置的国外品牌的价位则在10000元左右,价差在2000元左右。而国庆期间,部分国内彩电企业甚至推出7000元以下的37英寸液晶电视,在这种促销的影响下,国内外品牌液晶电视价差逐渐被拉大,据记者了解,两者最大差距竟高达3000元左右。
随后在苏宁、国美等各大卖场的官方网站上,记者搜索同样参数同样尺寸的液晶电视发现,国内和国外品牌之间的网上价差更大,少则2000元,多则4000元以上。
雅佳影音多媒体中国总部营销本部总监王友广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雅佳推出的37英寸新品液晶电视定价在7500元左右。而记者采访发现,这定价同时也得到了康佳、创维、长虹等国内企业的认可。显然,国内彩电厂商的先期定价相对日韩彩电就显得底气不足。
赛迪顾问消费电子事业部分析师杨蕾认为,在价格主导消费区间(低端产品),消费者对不同品牌产品的价位有一个判断。一般来说,同等配置的37英寸的液晶电视,国内品牌和国外品牌的合理价差为1500元左右,而目前呈现出的价差逐渐拉大是国内彩电企业过度追求规模效应造成的。
滥施超低价策略积重难返
那么为何同尺寸、配置相近的液晶电视,国内品牌与国外品牌会差价如此之大呢?
专家指出,定价主要由成本和企业追求的利润共同组成。成本主要体现在屏、渠道、材料以及人工费用等几个方面。他表示,国内彩电企业基本选择台湾奇美、友达的液晶屏,而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夏普、索尼、三星等日韩企业自产屏也不能满足其生产需要,它们也选择台湾屏来填补需求缺口,应该说国内外品牌液晶电视屏的差异逐渐消失。同时由于不少国外企业在中国已经实现本土化产出,也大大降低了渠道、材料和人工费用。因此即便结合品牌差异考虑,国内外品牌液晶电视定价差应在千元之内。
既然国内外品牌液晶电视在成本上相差并不大,难道定价差距主要是因为企业追求的利润不一样?这位专家同时表示,国内彩电企业关注点是市场规模,误以为抢得市场就拥有了丰厚的利润,为此国内企业往往放弃追逐单位产品利润,采用超低价策略抢占市场。
赛诺市场研究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叶平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过低价格刺激市场消费导致销量大增,而厂商也为此进行大量存货。而为消化库存,国内彩电企业又被迫对库存进行甩卖,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他同时表示,价格下降后也让消费者的心理承受发生改变,也加大了价格回升难度。
杨蕾表示,多余价差来自于国内彩电企业市场策略的不同。国内企业靠规模效应获利,不断打价格战,而国外企业靠高额单位收益获利,赚足单位产品利润。
企业赢利走低不利行业发展
DisplaySearch中国区首席代表张兵告诉记者,目前37英寸液晶面板平均价格为540美元。加上10%的渠道扣点,12%的材料费以及研发成本等,企业在成本把控上没有多大的弹性空间。
WitsView 11月份统计结果表明,37英寸液晶面板平均价格为525美元-535美元。按业内公认的液晶屏成本是整机成本70%左右计算,37英寸液晶电视成本在6000元以上。对国内企业来说,作出7500元、7000元甚至6500元的价格定位无疑已达到超低限程度。
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郝亚斌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过低的价格定位对国内企业的市场竞争不利,一方面导致品牌价值的丢失,易形成行业内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超低价定位会让企业的海外市场形象受到影响。
企业超低价定位的做法在第一时间有了负面反应。在前不久中国彩电行业研究季度发布会上,北京赛诺市场研究公司AV部总经理喻亮星告诉记者,9月32英寸、37英寸、42英寸国产液晶电视净利润为负值,第三季度液晶电视平均价格与第二季度相比,下降了13.5%。
中怡康时代市场研究公司市场总监彭煜也表示,对产品作超低价定位无形之中缩短了产品周期,加速了产品淘汰,这对正在发展初期的平板电视产业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