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在美国消费电子展上,中国厂商华为技术发布了一款机身最薄处厚度仅为6.68mm的智能机 Ascend P1 S,成为CES上最薄的智能手机。没几天,中国农历春节前,日本厂商NEC公司推出了一款机身厚度仅为6.7mm的智能机Medias ES N-05D,与华为那款Ascend P1 S相差无几。没有最薄,只有更薄,业界还能在“薄出精彩”,“薄出卖点”上走多远?
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以上宣称的厚度,并不是全部机身的厚度,而是最薄处的厚度,因为有些器件厚度和整机的设计挑战,使得手机在通往“无限薄”的路上遇到了非常大的阻碍。
当手机屏幕对角线尺寸已透明的时候,智能机的厚度则成为如今手机厂商比拼的重要卖点。不过,做大容易,牺牲一些成本选择大屏就可以了,但是要做到“超薄” 就不简单了,并不是投入成本就能做到的,里面的挑战太多太多。金立集团副总裁卢伟冰在微博中对于“做薄”的挑战进行了高度总结:“做薄比拼的是设计能力、高端供应链能力和对高成本的忍受能力。
可靠性和待机是巨大挑战。”三个能力,二个挑战,寓意深刻,每个都是一座难以攻克的大山。更重要的产,高成本需要高利润来承受,而中国品牌的手机价格难以逾越3000元大关。
三星Galaxy S II采用了Super AMOLE Plus屏,机身厚度为8.49毫米,已让消费者获得非常好的体验。华立德周亚洲在微博中直呼:“9mm以下,对物料要求都很变态了。”网友则认为,“其实,大屏又超薄从人体工学角度手感很差,8mm和四点三寸是两个极限。”的确,能做到8mm以下已很难,10mm是个坎。
那么,做薄的技术挑战在哪儿:硬件方面包括触摸屏+LCD、摄相头、电池、天线、动圈喇叭和PA散热装置等。软的方面则包括散热、机械和ID设计等。
首先最大的挑战就是屏了。Super AMOLE Plus是很好的、最成熟的超薄方案,它不仅采用了AMOLED屏,并且还在上层触控上结合了on cell技术。但是不是每个手机厂商都能采用AMOED屏的。先不说价格,供货保证才是最大问题。目前此技术仅三星一家量产供货,一旦出现供应紧张问题,中国厂商的优先级别一定不如三星自己或者TOP5的国际品牌。虽然国内的天马、京东方,甚至莱宝都表示已在研发该项技术,前两者可能还有样品出来,但是要真正大规模量产,最乐观的预计都是2012年底了,并且这里还有一个非常大的隐患没有解决,这就是专利问题,以上这几家谁也没有解决AMOLED的专利问题。
据闻,目前三星将此专利护得很紧,其核心专利人员是国家重点保护的对象。“韩国人在OLED战略做得太牛了,让日本业者和台湾业者自愧不如。三星和 LG分别攻中小屏和大屏OLED,2012年,LG会推出量产化大屏幕OLED显示器和电视,而三星完全把智能手机屏幕的产品链给霸住了。”这是一网友在昌旭微博中的评论。
不过,今年初有一个好消息,即台湾的友达在新加坡的工厂开始量产AMOLED屏,且听说良率已可达到70%,HTC已开始采用友达的 AMOLED屏。日本出光兴产株式会社为友达提供OLED材料,包含组件架构方案。
其实,还有一种显示/触摸屏方案也可以降低厚度且带来成本下降的优势。虽然AMOLED专利被三星牢牢把控,但是Touch on lens(TOL)和on cell等技术也可以大幅降低触摸屏的厚度。并且,台湾厂商如TPK和联建已开始TOL的大量供货,而中国大陆厂商莱宝高科也将在今年上半年量产TOL的产品,其它大陆的触摸屏厂商也会快速跟上。
相信今年下半年开始,TOL会在一些高端手机中采用,它可以减小厚度0.3-0.6mm,且由于减小一层玻璃,理论上可以减小触摸屏成本。在on cell方面,虽然可以将厚度减小得更多一些,但是目前在普通TFT上实现的话,其低良率仍是一个较大的问题。传闻苹果的iPhone5可能会采用in cell 或者on cell技术,如果传闻成真,将会大大推动此先进技术的大规模商用进程。
除屏以外,另一个厚度较难解决的就是摄相头了,光学距离不是那么容易改小的。格科微电子销售副总裁吴新楼表示:“的确,摄像头的高度问题已成为摄相传感器的基本竞争要素之一。”不过,这里有一个巧妙的解决办法:“如果又要高像素,又要机身在10mm以内,可以考虑局部突起。”展英通采购总监金奇分享他的看法:如果做AF的话,厚度很难做薄,可以学习三星,摄像头和天线位置突出,既解决了厚度问题,也使得外观轮廓分明、线条感强。网友补充, “除摄相头外,天线也是后续做薄的主要难点。”
另外,手机厚度与电池密切相关,而电池厚度又与电量密切相关。正如一网友抱怨:“如果电池技术没进展,按今天的水平,8mm 用半天,10mm用一天,12mm用两天。消费者用脚投票。”不过,这里有一个折衷的解决办法,就是将手机后盖设计成封闭式,用电芯替代封装好的电池,这样厚度可以减小,苹果就采用了这种办法。(责编:Lec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