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对于中国光伏行业可谓严峻之年,市场增长低于预期、产能相对过剩、价格大战、“双反”调查直到现在……
光伏产业真的走到了寒冬了吗?“2011年全球光伏总装机量大致为27.7GW,相比前一年增长67%左右,而目前国内已建和在建光伏产能有些过剩,市场需求还在增长,只是我们没有把握好产业发展的节奏”,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秘书长王勃华指出,《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已将光伏“十二五”目标连续上调两次,中国光伏产业大发展势头依然强劲。
一家独大,一家崛起
根据市场经济规律,经过由高位到暴跌的价格洗礼,“寒冬”之下整个行业可能重新洗牌。“如今光伏产业依然是一家独大,江苏的产能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首屈一指”,一位光伏产业的业内人士指出,光伏产业的格局并没有改变。
江苏光伏产业在2005年起步,2007年就开始规模化发展。利用自己的沿海的地缘优势,再加上配套的土地、税收、贷款方面给予优惠,目前占据国内光伏产业的半壁江山,全省拥有光伏企业600多家,从业人员12万人,形成了从多晶硅原料生产到太阳能电池组件,再到终端的光伏电站建设等均有涉足,完整的产业链条,产值规模占据全国三分之二,而行业内的知名领军企业多集中在江苏,销售排名全球前20强中江苏有5家。
如果说江苏省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靠的是先发优势和利于出口的地缘优势,那么地处西部内陆的青海省,在无产业基础的情况下,积极发展光伏产业终端光伏电站,去年新增产能达到全国的60%以上,瓦装机量的规模完胜他省。
青海省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凭借太阳能资源优势,将发展新能源建设作为政府工作的重心。青海省一方面积极寻求来自国家层面的电价扶持政策,一方面不断进行招商引资。在国家政策尚不明朗的情况下,青海省作为最早切入补贴电价,青海省规定2011年9月30日前,建成且并网发电的光伏电站,将享受1.15元/KWh的上网电价补贴政策。一系列动作力促国家光伏上网电价的出台:7月1日之前申请的项目,12月31日建成的项目会享受1.15元/KWh,而青海所涉及的审批恰好在这一时间段内,利用政策优势成功将全国各省近百家新能源企业引驻省内。青海省政府上下形成合力,对发展新能源酝酿许久,呈蓄势待发之态。
产业发展新阶段
据介绍,陕西的光伏产业经过2009年起步发展,现有各类光伏产业企业近百家,主要分布在西安、商洛、咸阳、渭南等地,累计固定资产投资145亿元。“陕西省光伏产业布局较为合理,发展基础和条件较好,光伏产业链非常完整,多晶硅材料制造、硅片加工、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组件、光伏系统(电站)五大组块都有涉足”,一位长期关注陕西光伏产业发展的专家指出,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陕西光伏产业发展整体的产能已经处于全国第二梯队,除过江苏与河北、江西等省的差距并不大。
目前,光伏产业仍然处于产业发展的培育期,国家对于太阳能建筑和太阳能光伏电站都有不同形式的补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光伏的终端发电成本也不断下降,再加上煤电等化石能源发电的价格越来越高,欧洲有些国家由于本身基础电价较高,已经实现平价上网。更有专家大胆预测,由于在智能电网等配套设施的发展,中国将在2018年前后实现电网平价,光伏发电将彻底脱离国家补贴推动产业发展,进而进入市场配置资源,供需形成价格的新阶段。
“现在发展形势十分紧迫,行业竞争也十分激烈,特别是陕西在光伏产业五大主要组成部分,目前没有一块能在全国做到第一,至今世界前十位的光伏电池厂商和晶体硅生产商没有一家落户陕西的情况下,陕西光伏产业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在新的市场机遇期打好翻身仗”,一位专家指出,陕西要力争在这一轮的产业调整期,培育省内有条件的光伏企业抓住产业调整整合的机遇,做强做大,以免错失发展良机。
全产业链时代的陕西优势
随着多晶硅暴利时代的终结,利润在各环节的分配逐渐理性化,像天威英利、河北晶澳、常州天合光能等拥有完整化产业链的企业获得了更高的利润回报。据介绍,陕南地区硅矿石储量超过3亿吨,不存在原材料短缺问题,陕西省太阳能光伏产业相关的研发和人才优势明显,专用设备配套能力较强,科研基础也较为雄厚,为发展光伏产业具备强大的产业承载能力和配套支撑能力,再加上全省年日照时间大于1200小时,榆林市日照时间更是达到了2880小时,并且拥有万亩以上的荒漠地区,这些优势适合集中建立居全国较高水平全产业链。
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目前国内大型荒漠光伏电站项目多选址在远离电力负荷区且经济欠发达的西部荒漠地带,发出的光电无法送出,当地又无力消纳,这就会使光伏电力的输送成为瓶颈,进而将影响光伏产业终端的发展,但相对西部其他省份陕西光电重点发展地区——陕北,不仅拥有大量的荒漠,而且各个电压等级全套输变电设施基础条件相对较好,西安等关中地区的电能消化能力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