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触控”被 Ive 认定是苹果下一代交互方式|Apple
而这个所谓的下一代交互方式,就是“压力触控”(Force Touch)。
在 Jony Ive 的描述里,“压力触控”,相当于给浮于平面的“多点触控”,增加了一个全新的维度——深度。不只如此,通过全新的“触觉引擎”(Taptic Engine),用户接收信息的方式也得到了扩增,不只是听到、看到,还可以感觉到。
有了新的交互方式,Ive 当然也要将它推广到整个苹果产品线,实现“大统一”。
这一次,Ive 的动作快了很多。2015 年,苹果先是推出了一款全新的 MacBook,首次搭载了“压力触控板”。这块触控板下面内置了一个震动线圈,检测压力的同时给到震动反馈,让用户感觉自己好像“真的按下去了”。之后,同样的技术被推广到 MacBook Pro 以及 iMac 5K 的独立触摸板上。
秋季,苹果又推出了全新的 iPhone 6s 系列,搭载“触觉引擎”和 3D Touch。Ive 把触控的“第三维度”,带到了苹果销量最高的明星产品,iPhone 上。
Ive 推广压力触控的决心很大,速度很快。但压力触控到底可以解决什么需求,定义就相对模糊很多。
初代 Apple Watch 上,你可以通过重压呼出菜单、更换表盘;iPhone 上,也是重压图标呼出菜单,以及重压照片、邮件等内容,进行“预览”……都不是什么杀手级应用场景。
过去的苹果,或者说乔布斯,每带来一种新的交互方式,都是为了创造全新的产品形态,带来全新的体验。别说杀手级应用了,整个产品都是围绕新交互展开的。即便如此,Macintosh 在发布早期也遭遇了大失败,初代 iPhone 的触控交互同样被认为效率远不如黑莓的物理全键盘……想要推广新东西,总是很难的。
对 Jony Ive 来说,这一次,他只能把一切筹码,押注于未来。但很快,事情就开始变质了。
创新的代价
2016 年,Jony Ive 对“触控交互”发起了最后一次 all-in 式的押注。
秋季,苹果推出了全新的 MacBook Pro。这个时间节点对苹果同样意义非凡:它是苹果发布首款笔记本的 25 周年。
新 MacBook Pro 最大的变化是 Touch Bar。用一句话形容 Touch Bar:它将 iPhone 的屏幕,放到了笔记本上,取代了传统的物理功能键。
实际上,这个想法并不新鲜,触屏式智能手机席卷世界之后,一直有人说,要把触摸交互方式带到电脑上。包括联想、微软在内的 PC 软硬件大厂,都早于苹果开始了尝试。
MacBook Pro 上的第一代 Touch Bar 设计甚至没有 ESC 按键|Apple
但 Jony Ive 的 Touch Bar,仍然有它的创新之处,甚至暗示了一个更“疯狂”的未来。
当时,苹果在 Mac 上力推的产品创新有三:一是可以感应压力,通过震动反馈的“压力触控”;二是键程更短,更薄,手感反馈更干脆的“蝴蝶键盘”;三是开发者可以自行设计界面的 Touch Bar。
不难发现,如果这三项设计各自持续发展,最终指向的未来,就是一个“没有实体键盘,C 面也是一整块屏幕”的 MacBook。不少人认为,通过压力感应和震动反馈,苹果或许真的能在一块屏幕上模拟出类似物理键盘的手感。
当然,以上这些都是坊间流传比较广的猜测,Jony Ive 具体是怎么想的,事情在苹果内部推进执行到了什么层面,我们不得而知。2016 年的 MacBook Pro 之后,苹果再也没有尝试过,对“交互”进行颠覆性创新。
回顾这段历史,如果说 Ive 那些创新的交互设计,仅仅是“不成功”而已,或许一切还可以被原谅,库克带领的管理层也还可以给他更多时间。
问题在于,这一系列创新的代价,真的太大了。
iPhone 6s 因为采用 3D Touch,屏幕模组变厚,导致电池容量被挤占;Touch Bar 取代功能键,导致一部分对 Esc 键有刚需的程序员非常不习惯;更不必说为了达到 Ive 想要的,“近乎完美的简洁、轻薄”,新 MacBook 去掉了风扇,Pro 电池缩水,连大部分配件都需要用转接头,整个 Mac 产品线都陷入一场散热灾难……这一系列诟病铺天盖地,即便是苹果,也无法完全坐视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