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种类可划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三大类。据了解,国内机器人市场主要以工业机器人为主,工业机器人比重超过六成。随着5G、云计算等的建设加快,电子行业将加速发展,从而带动各类机器人的需求。此前媒体公布了一份“中国智能机器人榜单”,该排名是依据企业的经营状况、技术水平、融资进展等公开核心指标,并结合业内专家审定。下面给大伙简单介绍一下国内机器人企业前十名的运营情况。
评分为AA级的有三家,分别是埃斯顿、新时达以及极智嘉。极智嘉(Geek+)排在第九名,是一家引领全球智慧物流变革的智能机器人公司,连续三年全球AMR市场占有率第一。公司应用先进的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帮助全球各行业的企业提升物流效率,实现智能化升级,全球客户超过500家,项目覆盖零售、鞋服、汽车、电子行业等;新时达(STEP)排在第八,以运动控制技术为核心,专注于伺服驱动、变频调速、机器人和工业控制器等产品。埃斯顿(ESTUN)位居第七,公司发展近三十年,已经成功培育三大核心业务:工业自动化系列产品、工业机器人系列产品、工业数字化系列产品。
评分为AAA级的机器人企业分别是优必选、石头科技以及拓斯达。拓斯达排第六,通过以工业机器人、注塑机、CNC为核心的智能装备,以及控制、伺服、视觉三大核心技术,打造以核心技术驱动的智能硬件平台,公司多项产品荣获广东名牌产品;石头科技排在第五,是一家专注于智能清洁机器人及其他智能电器研发和生产的公司;位居第四的优必选,是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企业。打造出Walker机器人在5年时间里进行了4次重大迭代升级,是全球第一款可商业化的大型仿人服务机器人。
评分为S级的机器人企业包括大疆创新、科沃斯以及新松机器人。排在第三的新松机器人(SIASUN),是一家以机器人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上市公司,拥有完整的机器人产品线及工业4.0整体解决方案。成功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五大系列百余种产品;科沃斯(ECOVACS)位居第二,在机器人领域二十余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研发、市场、品牌经验。科沃斯在扫地机器人市场连续多年占据国内第一品牌的位置。
机器人正日益融入社会生活,极大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5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从技术突破、拓展应用、打造生态等多个维度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专家表示,机器人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关键载体。在《规划》指导下,到2025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
随着AI、VR和5G等新技术发展成熟,越来越多厂商开始在设计研发中探索机器人产业与新技术的融合,为机器人落地应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此次发布的《规划》明确提出,将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持续推进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开发。工信部、国家卫健委日前也联合发文,向医疗领域征集外科手术、消毒清洁、远程问诊等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拓宽机器人应用场景不但能促进技术到成果的多维度转化,更可以避免大量资源在特定领域形成过度竞争。”从事机器视觉方案研发工作的闫先生告诉记者,从最普通的扫地机器人,到充满未来感的汽车机器人,都离不开能够“认路”的机器视觉系统。在AI、5G和4K/8K高清视频等新技术助力下,机器人可以“看”得更清晰、“想”得更明白、“走”得更准确。加之不同功能的整合,扫地机器人甚至可以实现“跨界”,成为汽车、勘探、安防等机器人应用场景下技术积累的一环。
在技术与政策双重推动下,中国机器人产业正在工业生产、生活服务和特种作业等领域加速拓展应用场景。截至目前,中国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已经覆盖汽车、电子等52个行业大类、143个行业中类,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在仓储物流、教育娱乐等领域实现了规模应用。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汪宏表示,“十四五”期间,中国机器人产业将面向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需求,深耕行业应用、拓展新兴应用、做强特色应用。“我们将推进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技术融合应用,提高机器人智能化和网络化水平。”汪宏说。创新驱动,打造高端产品经过多年发展,工业机器人成为全国各地生产线上的中流砥柱,以扫地机器人为代表的服务机器人早已面向千家万户。不过从长远发展来看,中国机器人产业在技术积累和智能化水平等方面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中国机器人产业在精密减速器、智能控制器等关键技术和部件研发上取得大量创新突破,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在技术积累、正向设计能力等方面仍有所欠缺,关键零部件质量稳定性、可靠性还不能满足高性能机器人需求,高速、高精机器人产品供给也相对缺乏。针对行业存在的问题,此次发布的《规划》以问题为导向,提出要重点补齐核心元器件、加工工艺等短板,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及检测认证能力,进一步提高机器人产品的质量与可靠性。此外,《规划》还聚焦产业创新能力,明确提出要推进AI、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与机器人技术融合应用,持续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在开展关键技术和应用技术开发的同时加快创新成果转移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