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路透社报道称AI公司商汤科技港股IPO获得批准,计划募资10亿美元。一位商汤科技的投资人及一位商汤人士向《财经》记者确认IPO已经获批。商汤相关负责人对《财经》记者表示,对此不予置评。
商汤科技成立于2014年,于今年8月27日提交港股上市申请。第三方咨询机构Frost&Sullivan此前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商汤是亚洲收入排名最高的AI公司。商汤招股书中披露,该公司2020年营收34.5亿元,2021年上半年营收为16.5亿元。同期亏损分别为8.8亿元和7.3亿元。
商汤与旷视科技、云从科技、依图科技四家视觉领域的AI创业公司被并称为“AI四小龙”,四家企业均已进行了上市努力,但结果各不相同。旷视从港股IPO退出后,选择在科创板上市,今年9月首发通过。云从于今年7月获得科创板批准,至今还未挂牌交易。同样在今年7月,依图主动申请撤回科创板上市申请,目前还未有新的上市进展。
商汤成立至今已经完成12轮融资,融资总金额达到52亿美元,其中,仅2018年就完成超过20亿美元融资。过去两年,一直有传言称商汤要在港股上市。
目前商汤最大股东为创始人汤晓鸥,持股比例为21.73%;核心机构投资者包括:软银(14.88%)、淘宝中国(7.59%)、春华资本(3.08%)、银湖资本(3.05%)等。
商汤上市前最后一轮融资于2021年6月完成,融资后估值达到120亿美元。不过,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投资人表示,商汤上市后可能很难维持这一估值水平。核心原因在于前期的估值水平太高,但公司的发展势头目前看来很难维持高增长,且看不到盈利的阶段。
招股书显示,目前商汤账上现金流充足,截至2021年6月30日,商汤账上有89.3亿元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另外还有79.4亿元的定期存款。
现金充足的商汤依然面临上市压力。中国AI行业融资热潮集中在2015年—2018年,2019年后,融资金额和融资次数都出现明显下滑,去年,就有多位曾经重点关注AI领域的投资人向《财经》记者表示,已经不再关注AI领域了。
从去年开始,上市成为了AI领域头部公司的共同目标。上市一方面可以帮助它们获得新的融资渠道,另一方面,已经入局的投资人也迫切希望能够通过这些头部公司的IPO套现。
AI是代表未来的技术。但对于卖梦的资本市场来说,AI早已不是新概念,从C端的算法推荐、图像处理、语音助手,到B端的数字化、智能化,AI已经融入到各种场景中。
华创资本合伙人熊伟铭告诉《财经》记者,这意味着AI公司不再拥有“前沿科技”的光环,相比其他行业不再有明显优势,“现在这个上市节点有点晚了。”
以商汤2020年的营收计算,120亿美元估值意味着PS倍数(市销率)达到22倍。通常一级市场会更看重成长性,可以接受一家公司短期内亏损,PS倍数达到22倍并不算高。但商汤已经发展了七年,且即将进入二级市场,盈利能力才是核心竞争力。
商汤招股书中提到,由于AI产业还处于初期,需要持续大规模投入,未来可能无法实现或维持盈利。另外,根据招股书,其竞争对手包括三类:以计算机视觉为中心的软件公司、计算机视觉相关硬件供应商、云服务供应商。
计算机视觉软件公司的代表是虹软科技,该公司2020年营收6.8亿元,净利润2.5亿元,市值186亿元。视觉硬件供应商领域的头部公司海康威视,2020年营收635亿元,净利润136.8亿元,最新市值为4714亿元。
如果还将持续亏损,那么就需要公司拿出高增长的势头。但实际数据并不支持。2019年,商汤联合创始人徐立对外表示,商汤营收增速保持在三位数以上。招股书显示,商汤2019年营收30.3亿元,年增长63.3%,2020年营收年增长14.4%。
商汤科技的业务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能汽车。其中智慧商业与智慧城市是目前主要营收来源,合计占比约80%,但2020年这两大业务营收增速都在放缓。智慧商业2019年和2020年增速分别为41%、23%;智慧城市2019年和2020年增速分别为139%、7%。
不过,2020年,商汤智慧商业业务新客户增长仅为1%。
多位AI行业人士向《财经》记者提到,目前AI领域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标准化的产品,几乎所有的项目都需要定制化,周期长、交付慢,这不是商汤一家的问题,所有AI公司很难做到业务的快速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