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日本曾经是世界的“家电王国”,不仅家电业技术领先、产品精致,还几乎垄断了世界家电业市场,既是“日本制造”的代表,还是日本对外输出产业四大支柱之一。但近年大环境起大变化,即中国、韩国等新兴工业国崛起的结果,不仅产能、技术不再让日本一枝独秀,更在价格和销售等领域也已追赶上了日本,使它在国内外首次面对强烈竞争,不得不撤退或转型。
去年,日本经济流年不利,不仅面对三一一大地震,产能下降,严重影响销售业绩;日元汇率飚升,又进一步削弱产品的竞争能力,明显效果是企业收益大幅下降。更糟的是,屋漏又逢连夜雨,连远离日本在泰国发生的洪灾,也“祸延”另起炉灶、在泰国设厂生产的日资工厂,包括汽车装配、家电制造、摄影器材等。厂房、机器、库存,皆因严重淹水而长期停工,使日本企业更加雪上加霜。日本有450家上市企业在泰国设立分厂,它分设于7个工业区中,而一次洪灾就冲毁很多日资工厂,有的暂时停产,有的遭到永久性破坏,真的是祸不单行。日本传媒估计,这次洪灾就使日资企业减少收益高达7000亿日元。
日家电业全线大亏史无前例
去年年终,日本各大家电企业发表2011财年业绩预告,即前三个季度(4月至12月)的业绩结算数据,全是一面倒令人吃惊的负面数字。日本三大全球家电巨头中,松下(Panasonic)预亏7800亿日元(约合102亿美元),夏普(Sharp)预亏2900亿日元(约合38亿美元),两家公司均创下创业以来年度亏损最大的纪录;索尼(Sony,)也预计本财年亏损达2200亿日元(约合30亿美元),是连续第四年亏损。
日本其他企业的业绩也同样不佳。NEC预计亏损1000亿日元,公司计划今后裁员1万人。电子游戏业界巨头任天堂也出现1981年来的首次亏损,总数达到650亿日元。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企业被迫加速转型,包括转向新兴行业、减产裁员、同业合并,甚至退出家电产业,像松下的脱手“三洋电机”给中国的家电巨头海尔、索尼将合资的韩国S-LCD公司的股份全割让给韩国的三星、日立则将电视机业务全部实行代工生产等等。
日本家电产业这些年确实有走下坡的趋势,但“全军覆没”则是史无前例的现象。深入分析,至少有6大因素,包括三一一大地震、泰国水灾、汇率飚升、欧债危机、竞争力衰退,包括创新能力的下降、以及中国、韩国等新兴国家的崛起。虽然天灾人祸是意外,但竞争力的衰退则是无法挽回的趋势,也是历史轮回的必然。
中国成最大并购者
日本家电产业确实曾经辉煌。但从2010年开始,它不仅显露疲态,还开始沦为外资并购的主要对象。NHK电视台在2011年初就曾报道,日本2010年全年共有37宗并购案是由中国企业进行的,不仅数字比前一年增加了四成,而且首次超越美国成为日本企业最大的并购者。
当时轰动日本的并购案中,包括中国一主要纤维公司(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成为日本著名纺织大厂RENOWN最大股东的并购案、中国最大电脑公司联想集团和日本著名电子公司NEC 合资开拓全球电脑市场的方案。由于NEC是日本最大个人电脑公司,联想也是全球五大电脑厂商之一,“两强合作”,包括在荷兰注册成立新公司,在日本横滨设立研发中心“大和试验室”,在东京设立主要销售办事处等等,显示联想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吸收日本的一流技术、跻身成熟又极端排外的日本市场。
接着是2011年7月,中国海尔集团宣布以100亿日元(约合1.3亿美元),从松下集团手中接管“三洋电机”和它在日本、印尼、大马、菲律宾和越南的家用电器业务,包括洗衣机、电冰箱等的销售。
神话般海尔发迹史
海尔集团原本是由一家亏损147万人民币的小工厂发迹的。1984年,现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带领一批人去接管这家濒临倒闭的“青岛电冰箱总厂”,第一年到处借钱渡过难关之后,便开始重新起步。先丛德国引进电冰箱的生产技术,改了商标,就是德国利勃海尔公司同意它,以德文“琴岛-利勃海尔”作为商标生产和销售改良的电冰箱。琴岛就是青岛的别称。
它先是过渡成为“琴岛海尔”,再过渡为中文的“海尔”,也设计了英文的“Haier”商标,开始与国际接轨,步上开拓国际市场的发展道路。
根据国际市场调查机构Euromonitor在2011年11月发布的调查报告,海尔在全球大型家电市场的品牌占有率是7.8%,第三次蝉联全球第一。旗下产品的冰箱零售份额为全球16.5%,洗衣机10.9 %,酒柜16.1%,泠柜16.8 % 。2011年发展成为总营业额1509 亿人民币(约300亿新元),在全球7万多名员工的巨大集团。
2003年8月,海尔在东京银座,世界第四著名的黄金地段的屋顶,竖起第一座中国企业的霓虹灯广告牌,标志着海尔在日本家电市场开始异军突起,也象征着海尔进军日本家电市场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