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 量的下降,即销售额变化,更多体现出“结构性”选择的原因。例如,最近三年传统彩电的连续量价齐跌,背后则是家用投影类产品从年度不足百万台,上升到2020年的超过300万台——同样也是家用视听消费产品,有涨有跌,显然说明“涨的这个类型,更符合了消费者的客观需求”。
进一步分析,在彩电销量下跌上,也有液晶彩电自身的“结构性”因素。即,液晶彩电的可靠性和寿命体验,本身就比传统CRT电视要更好。这就决定了消费者在彩电价值形态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时候,“换新”的频率下降了。后者直接影响行业年度销量变化。这一点的反证是:大尺寸产品、此前没有流行和大规模供给的尺寸型号,一直保持高速增长。
即从以上三点的分析,应当认识到“家庭视听消费”也有“增长”的部分。且,大尺寸液晶、家投产品、新的视听内容获取渠道与平台等都处于“较高速度”的增长期。所谓彩电市场的“寒冷”更多体现在传统形态、传统功能、传统的32-55英寸尺寸线这些产品上。
所以,克服彩电业量价齐跌的方法,在于‘供给侧’的升级”。即真正提供消费者需求的“视听消费产品”——要大屏的给大屏、要智能的给智能、要新技术新形态产品的要给投影和VR……这背后其实是“技术创新达到某一个超越阶段之后,家庭视听硬件从彩电一元化到多种设备多元化的必然”。
代表的案例,如创维既有微投也有VR,现在也在积极布局LED显示新技术——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内容条件下,都能为消费者提供“最恰当”的视听娱乐解决方案。彩电企业告别单一产品供给,进入横向扩张时代,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这有点,传统彩电‘漏水’、新兴消费‘补’的意思。这是对消费者‘消费需求’转移的‘必然跟进’”。
总之,在传统彩电产品国内市场、彩电业的海外市场之外,新兴的消费类视听硬件和服务,正在成为彩电产业“培育新增长极”的“第三条路线”选择。行业专家认为,未来的家庭会拥有彩电、投影、VR,乃至于现在还没有诞生的更多视听消费类创新产品。从彩电自身看,“量价齐跌”。但是从整个家庭和个人视听消费看,则整个市场是在高速扩张:用新技术,创造新硬件、提供新消费体验,为传统视听娱乐进行崭新赋能,整个行业不是“夕阳市场”,而是“朝阳时代”。

(敬请关注微信订阅号:dzbyqz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