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目前已经超过风电,成为我国第三大电源。以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也成为我国实现能源结构优化的主力军,在“30·60碳目标”的推动下,我国未来能源格局中光伏将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多项绿色发展、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新能源的相关内容,强调要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通过报告可以看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绿色能源发展,光伏等新能源未来发展将迎来政策利好。此外,各位参与两会的代表委员也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众多光伏未来发展建议。
“光伏+储能”配套建设提高光伏发电质量
由于光伏发电具有不稳定性,波动性较大,大规模、高比例的发电接入,会导致一些弃光问题的出现,所以储能设施的建设和储能技术的发展一直是光伏行业的焦点问题。针对储能问题,多位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提出建议,将储能产业纳入国家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科学指导储能产业健康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王金行认为,加快新能源发展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举措,加快储能产业布局则是实现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所以王金行建议,将加快储能产业发展纳入国家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从国家层面出台政策,推动风电、光伏发电项目承担起提升调节能力、成为合格电源的责任,配套建设10%到20%的储能设施。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也建议将加快储能产业发展纳入国家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他提出推动储能应用和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发展。推动先进储能技术的研发,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要着力加强对先进储能技术研发任务的部署,扶持壮大电池组件、零部件、逆变器等装备工业,支持铅炭电池等新型电池在储能电站上的广泛应用。
全国人大代表、晶科能源CEO陈康平则建议统筹建立合理的储能价格机制。从全局角度出发,由国家统筹建立“谁受益,谁付费”的市场化机制,使新能源配储的多重价值在价格上充分体现。
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创始人刘汉元也提议,通过招投标等市场化方式确定项目业主,加快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引导鼓励储能以独立辅助服务提供商的角色参与市场交易,发展储能市场化商业模式。
在“30·60碳目标”的推动下,“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的占比将会越来越高,灵活调节、降低不稳定性越来越成为光伏产业未来发展的迫切需求,而储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则是能源转型的一个必然选择,所以推动能源结构低碳转型,加快储能设施建设和储能技术发展十分重要。
“光伏建筑一体化”打造绿色建筑解决方案
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 Building Integrated PV,PV即Photovoltaic)是一种将太阳能发电(光伏)产品集成到建筑上的技术。目前,我国建筑碳排放量在我国总碳排放量中占比1/3以上,而我国每年新增的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因此在建筑领域节能减碳上下功夫是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一环。
全国人大代表陈康平在今年两会中建议,将光伏发电与建筑建材相结合,实现“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可以推动建筑从耗能型、节能型向产能型转变,成为打造绿色建筑的最佳解决方案。
陈康平建议国家标准委指定住建、消防等部门,以及相关的协会作为牵头人,加快编制完善与技术发展和市场相匹配的标准体系,覆盖产品设计、工程建设、检测验收等各环节,让光伏建筑一体化发展有规范可依。同时,也需要搭建光伏建筑一体化产业对接会等各种交流平台,加强“产、学、研、商、用”全方位的对接合作,将光伏产业和建筑产业深度融合。
此外,隆基股份在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也就有关推动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发展提交了建议提案,具体包括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鼓励各省市开展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试点城市建设。近期隆基股份还收购了森特股份的股权,一起发展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
目前国内已经有不少光伏企业推出了针对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市场的产品,比如晶科能源的BIPV幕墙、隆基股份的首款装配式BIPV产品“隆顶”等。虽然目前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发展还处于推广阶段,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市场,其相关产业链和项目也将加速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