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规模储能上被寄予厚望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我国由此提出了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目标,这也意味着中国经济社会将迎来全面低碳变革。
201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就提出了“电动中国”的构想。这与我国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的倡导不谋而合。
那么,问题来了。
太阳能、风能是产生电力的主要可再生新能源,但它们具有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等特点。太阳能光板在晴天、白天时能发电,但阴天、夜晚时就“歇菜”了。风能发电也跟风力和天气息息相关。然而,现如今我们却一刻都不能离开电,断然无法忍受只有天气“给力”才有电的日子。
这就迫切需要大规模储能装置,主要是储能电站,将富余的电能储存起来,在发电不足的时间用,保证电力平稳供给。
目前储能示范电站中,锂离子电池是“一哥”,但由于前文所提及的各种限制,锂离子电池无法同时支撑电动汽车和规模储能两个巨大市场,因此陈立泉院士以及胡勇胜研究员等人,都在钠离子电池身上寄予厚望。
2019年,中科海钠推出全球首个100千瓦时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首次实现了钠离子电池在大规模储能上的示范应用。

“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的庄严承诺,是我国引领第三次能源革命的机会。”胡勇胜指出,新一轮能源革命的核心为可再生能源发电与规模储能,目前前者已接近成熟,而后者还在发展之中,在众多电化学储能技术中,由于钠离子电池具有资源丰富、低成本、高安全、转换效率高、灵活方便易于集成、响应速度快、免维护等优点,因此是规模储能的理想选择之一。
由于巨大的储能市场及产业需求推动,结合我国完善的锂离子电池产业链,钠离子电池已然具备了在我国率先实现产业化和商业化的条件。
“相信在我国各级政府的顶层规划及相关政策大力支持之下,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之下及社会资本的推动之下,钠离子电池必将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而发挥重要作用。”胡勇胜说。

(敬请关注微信订阅号:dzbyqz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