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保障人员健康,降低交叉感染风险,实现安全复工。
恢复生产的前提,自然是员工的生命安全。如何减少人员之间的交流,同时又能保障生产有条不紊地进行。解放人力与高效管理都必不可少。
在曙光天津工厂,我们就看到了一系列自动化设备,仅仓储物流环节,就有自动叠箱机、自动贴标机、电子拣选设备、自动封箱机、自动捆扎机、吸吊设备等进行作业,只有一位员工在进行操作,最大程度地避免了交叉感染。
要让这些机器互通有无,信息化系统就必不可少了,从曙光智能工厂了解到,他们都是采用互联互通的有线或无线通信、先进的订单排产和制造管理软件及大数据分析平台进行协同,让员工远程办公也能实现对工厂的高效管理,遇到疫情或其他特殊情况也能保证不掉链子。
3.提高生产良率,实现精益化管理。
通过前面的措施,已经能够大大降低疫情带来的影响了,但企业发展显然还需要足够的利润率和增长空间来支撑。这就对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等,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
我们知道,ICT产业往往产品精密度高,生产过程复杂,测试环节更是慎重。比如中科曙光服务器中所使用的内存条,其检验方式就是人工上料,在内存测试工装上测试。以4pcs一组为例,测试一组时间在5分钟以上,一台测试工装一天可以测试不到400pcs内存,当前的测试手段显然满足不了服务器制造的需求,效率低下。
中科曙光就通过智能内存检测设备可以实现高效率、高度自动化的检测,杜绝人为操作失误,进而保证了产品质量和企业商誉。
当然,各方的严苛需求自然要有一个“总管”,来保证效率和品质的最佳平衡,以防止因某一环节断链而造成不必要的停工损失。所以在曙光智能工厂,我们就看到了采用先进的数字化制造平台的管理系统实时监控和管理工厂的整体运行。
企业资源规划(ERP)、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及制造执行系统(MES)高效集成,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了信息流、数据流之间的互联互通,即使不身处一线,也能从设计到制造,都了如指掌。
可以说,高性能的计算硬件、一体化的AI解决方案、强大的云端大脑,才最终融汇出了复工复产的进行时。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什么说智能制造对企业复工至关重要,中科曙光为什么将其作为自身发展的关键支撑。
危中见机,智能制造为产业按下加速键
在中文语境中,智能制造一直是一个非常泛化的技术和产业概念。到底多高的程度才算智能,哪些制造企业又应该加入这一阵营,始终众说纷纭。
然而,一场疫情让大多数企业主和管理者都开始意识到,短期的缺人与长期的少人化,今天的极致管控与未来的智慧管理,被折叠在了同一个时空。
经此一役,或许可以给智能制造下一个实践版的定义了,我们认为,它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几个特征:
1.人、机器、其他生产资料,能够在一个网络中自然、实时地沟通协作;
2.生产管理系统能够主动完成部分创新、决策、增值的任务;
3.员工能够将生活(特殊情况)与工作更好地平衡,高效、人性化地执行任务。
显然,复工这道题,背后正辉映着上述问题的答案。而智能制造的真实底座,也开始从众说纷纭之中浮出海面。
要通往它,制造产业或许需要跨越三个门槛:
1.信息基础设施。
智能制造对数据计算能力、存储空间、服务器、大数据分析能力等提出了大量需求,传统的计算集群架构显然已经不足以支撑。
2.信息安全。
伴随着工厂的信息化过程,智能IT设备也会承载更多涉及到商业机密的隐私信息。将数据主权、数据产权、数据隐私保护等都掌握在本国知识产权的基础设施中,或许是应对不明确国际局势的避险策略之一。
3.产业升级成本。
想要将智能技术移植到自身业务之上,高昂的技术人才投入和学习门槛就会劝退不少企业与组织。越来越多的超大规模服务供应商(HSP)、云端基础设施和数字服务供应商,都开始打造“算力+算法”一体化的行业解决方案,助力制造产业升级。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中科曙光的变化,让我们见证了ICT产业的自我迭代与颠覆性的进化,也直接推动了行业的整体实力,成为关键时刻有力量驰援一线的中流砥柱。
与其说智能制造是一种新型的生产制造模式,毋宁说是一种融合了产品研发、生产、市场、运营等各阶段的动态管理。也唯有在这样强大的基座上,中国的制造产业军团,才能更有底气,无惧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一切“黑天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