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至2016年下滑更明显
2017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TOP 10,LG出货量年比增长2%,而在手机出货量整体年比下滑4%的中国市场。

2018年-根据行业跟踪机构Strategy Analytics的数据,2018年LG在美国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为16%,但在中国的市场基本消失。
从上面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LG电子在中国的近20多年的发展中兴衰变化无常,而近两年来的LG电子却逐渐乱了阵脚,原本在几年前曾经一度具备优势的智能手机业务上逐渐发展成现在面临着较为严峻市场下滑形势,LG所遇到的这个难题再也难以像以前一样通过调整来改变局势,最终导致LG已无力回天,眼看着形势不断走向恶化却无能为力。
导致LG如今走入此窘境的原因是什么呢?
业内有人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几大因素造成。
LG错过了3G 4G风口,谁的错?
如果说LG在3G手机市场掉队后,选择调整抓住下一个4G时代,也无可厚非。
事实上,回头来看3G时代很短暂,没有提早涉及和布局3G仅单纯沉浸在过去的辉煌,LG很快被排斥退场也在情理之中,就在LG发觉形式不好后立即转向的时候,市场又其变故--4G时代迅速到来,再一次让整个手机市场变得更加扑朔迷离,等LG看清楚是怎么回事了之后,竞争则早已分出胜负,因为4G的搅局比3G来的更快更猛更加残酷,LG又一次被主流市场所淘汰,在中国市场再一次惨败而终。
岂不知经验优势是负债,识时务为俊杰
当初LG似乎还成谜于之前手机业务的风光期,来不及看清通信技术的发展对市场的变化,仍旧以以前的市场运作模式,没有及时调整市场策略以及重视运营商合作。
相比中国手机品牌、三星、苹果等国外品牌以及的积极合作,LG与运营商的合作欠缺积极性,与各地运营商关系依旧生疏,结果是2011年至2012年中国运营商3G业务大爆发时,LG手机业务逐渐衰落。
此外,LG采用类似三星的直供模式使其市场销售策略的一大败笔。
2011年时,看到三星直供销售模式效果不错,LG则盲目借用。相比三星而言,LG当时的产品线短缺,不及三星那样覆盖中高低,产品线丰富,渠道方面盲目借鉴问题最大。
而且直供模式对强大的销售组织及其依赖,而LG在人资布局上在中国却逐步消减营销架构组织。从全国40家选择经销商中一番筛选后开始直供,结果仅维持3个月即告崩溃。
缺乏产品的创新与迭代
近几年,在4G时代大潮中,国产手机品牌的迅速的崛起,中国用户对于智能手机的认知早已过了盲目跟风“国外品牌”的阶段,用户们则更注重手机的实用性、设计、配置、参数、技术等。
国产品牌手机无论在产品设计,还是软硬件性能上,都逐渐成熟和完善,也纷纷开始参与国际流通和竞争,在全球手机市场占据越来越多的份额。
如果从近些年来看国内手机产品的发展,紧跟主流趋势,主打旗舰产品彰显技术实力,辅以中低端产品线冲量,指纹识别、大屏、窄边框、超薄机身、双镜头、全面屏、曲面屏等,都积极向尖端主流趋势靠拢,硬件方面,国内厂商也纷纷和高端芯片厂商合作,同时具备研发能力的厂商也在开发自主芯片等技术。LG的产品策略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尽管LG每年推出新款旗舰机型,暂且不提2013年底在中国只有6万台销量的G2手机,以及之后销量均难以用市场份额来计数的G Flex、G3、G4等产品,仅2016年16万台手机的估算销量,就难做评价。
自2016年其在中国市场推出G5 SE后,再无新品登陆中国市场,被遗忘的下场可想而知。
以2017年推出的旗舰机Q8为例,5.2英寸2K分辨率IPS量子屏,骁龙820芯片,4GB RAM,32GB ROM(支持扩展),后置平行双摄,分别是1300万长焦和800万广角,前置500万像素。毫无竞争力的硬件配置,售价却接近599欧元。
价格、配置、设计,从哪一方面看,如果放在国内市场,基本上只有沦为炮灰的下场。
再来说下LG到了2019年后,LG的发展情况如何?
形势依旧很不乐观
前不久,国外媒体消息透露,韩国消费电子巨头LG公布了二季度财报的初报。数据显示,第二季度营业利润预计同比下降15.4%,主要原因归于智能手机业务疲软。
此外,LG电子将会在本月底公布二季度财报的最终数据。公司预计4 - 6月营业利润将达到6522亿韩元(合5.57亿美元),远低于市场预期的7740亿韩元。
分析师们估计,LG电子移动部门第二季度的运营亏损超过2000亿韩元(1.7亿美元),这将是其智能手机业务连续第九个季度出现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