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给创业者的机会
可穿戴创业者的无奈在于,2013年到2018年间诞生了无数的新产品,可撬开用户需求的武器始终不在自己手中。
可以引证的是,苹果等手机厂商消灭了3.5mm的耳机插孔,然后才是AirPods 等智能耳机的爆红,仅2018年就占据了可穿戴市场的四分之一。即使万魔、小鸟、出门问问等也推出了相似的产品抢占市场,被动跟随的局面在短时间内还无法逆转。
另一方面,在IDC发布的相关报告中,市场份额排名前五的苹果、小米、华为、Fitbit、三星,在2018年第四季度拿走了65.7%的市场份额,2017年同期还只有61.1%,与智能手机行业里市场份额往头部品牌集中的结果如出一辙。
手机厂商主宰着用户需求,手机厂商把控着销售渠道,手机厂商有着先天的品牌优势,这场竞争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公平。倘若创业者从中找不到掘金的技术,可穿戴市场仍然是巨头们的后花园,所谓的“第二春”无疑是个伪命题,而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只需要关注三个维度的现状:
1、可穿戴的使用场景。智能可穿戴的流行,一度让手机厂商们腹背受敌,既需要面对友商们的竞争,也要谨防被智能化的新物种抢走入口。然而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并未能脱离智能手机,AirPods 的重度场景也是手机+耳机,轻度场景是手表+耳机,至少在eSIM和5G大规模商业化之前,可穿戴设备几无独立求生的可能。
2、可穿戴的用户诉求。2015年应该是可穿戴的高潮期,不少产品瞄准的用户诉求是健康管理,后来被证明是个严重的误区,一度名声大噪的Jawbone正是在临床服务转型失败后,从独角兽迎来了天花板。反观那些销量尚佳的产品,Apple Watch选择的是时尚路线,小米手环等凭借价格优势,都未将健康管理作为核心诉求。相比之下,不少创业者在蒙眼狂奔,过去如此,现在也是这样。
3、可穿戴的市场形态。如果对可穿戴产品进一步细分,智能手表、智能手环和耳机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诸如服饰、头戴式和模块化的产品多半只是活跃在各种展台上。如此这般的市场格局,也就不难理解资本的熄火,对比五年前,可穿戴市场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哪怕是人工智能、IoT等新概念轮番登场。
至此,可穿戴市场的回暖,更像是巨头们自导自演的游戏。如果有创业者看到股市的反弹就断言春天来了,恐怕还要再感叹一句“生不逢时”。

(敬请关注微信订阅号:dzbyqz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