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现在看到的、还没有开始在全球推进自有品牌的、国内规模巨大的家电企业的规模是令人担忧的,从全球化企业角度讲,其规模基本上都是脂肪,还不能列入跨国公司的行列,从灵长类动物的角度讲,它们还是爬行动物,还没有能够站起来的骨骼结构。”罗清启对两条截然不同的全球路作出形象比喻。
去年年底,在全球财经媒体CNBC一篇名为《中国品牌如何在中国以外被接受?》的文章中,奥美公关公司亚太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斯科特·克罗尼克(Scott Kronick)表示,“中国企业更愿意更好地了解海外市场的消费者,而不是盲目地运用现有的商业模式,这是改变对大陆品牌态度的另一个原因。”
中国企业只有依靠创牌之路,才能真正走进全球用户生活,而靠“贴牌”出国只能导致“看数不看路”,最终沦为他国增值工具。
早在20年前,中国企业争相出口产品、贴牌代工的创汇之路,海尔独辟蹊径打响了“品牌出口”的第一枪,以研发、制造、营销“三位一体”的本土化模式“全球创牌”。不仅是海尔品牌,新西兰Fisher&Paykel、美国GE Appliances、日本三洋白电也在被海尔并购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在这背后是“人单合一”模式“走出去”的功劳。
超越“中国制造”,中国企业要做“中国品牌”,更要做“世界名牌”。罗清启认为,海尔目前的全球组织形态的开放性实际上完全领先全球大型跨国公司,它实际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品牌走出去沉淀下来的最重要的资产,它获得了一种超离出中国范畴的、外在的全球视角,它也将成为下一个时代在全球创牌的中国企业的基础设施。

(敬请关注微信号:dzbyqz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