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SK Innovation(简称SKI)在今年3月宣布,由于电池订购量减少,其在中国的法人企业北京电控爱思开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北京电控爱思开BESK)已在去年年底停止生产。北京电控爱思开是SKI与北汽集团、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于2013年成立的合资公司,SKI所持股份占40%。2014年6月的合资公司主要为北汽旗下新能源车型提供电池配套。
北汽新能源方面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也确认了已与SKI结束供应关系的消息,称其目前的电池供应商已经切换为本土电池生产商国轩高科。作为国内新能源领域的领军车企,北汽新能源显然没有时间坐等风向改变,也无法冒此风险。SKI相关负责人也对外确认:“该决定是由持股60%的中方企业作出的。”
由于包括一汽、上汽、北汽、长安、长城、奇瑞等多家国内主流自主车企都曾与韩系电池企业建立合作。因此,与北汽一样,在过去两年间,多家本土车企都放弃了与韩系动力的合作,而本土电池供应商的技术快速提升也使整车制造商顺利完成了切换。
坚持至2019年之后
事实上,韩系电池的困境早在去年年中就已开始。彼时,由三元锂电池事故频发引发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监管力度陡然升级,随着7月动力电池“白名单”(工信部分批公布的“动力电池企业目录”)而出炉的,是电池供应商资质直接与新能源补贴将挂钩的消息。由于前四批包含57家电池企业的“白名单”中,没有一家日韩系电池在华企业入围,12月发布的第五批新能源推广车型目录,更是在几小时内更换两个版本,被撤下的正是装配了LG、三星等外资电池的车型。嗅到政策风险的整车厂商果断切换供应商,正准备强力瓜分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大蛋糕的韩系电池一夜间遭到抛弃。
除了未满足资质申请要求外,更重要的内因是以三星SDI和LG为首,急于求成的韩系电池意欲以超低价垄断市场,恶意竞争直接断送了其在中国获取政府新能源补贴的可能性。此外,包括中国将提升本土动力电池技术提升至战略高度、对外资动力电池的限制,以及敏感的政策环境等在内的不利因素也始终围绕着韩系电池。
但LG和三星似乎并未放弃在中国的机会,虽然有所延迟,但三星SDI仍计划在中国无锡市新建中大型电池工厂,并无锡工厂将于2019年开始量产。三星SDI计划在2019年至2023年间,逐步将西安市、天安市、蔚山市工厂的生产转移至无锡市。
而LG化学也在今年2月对外宣布,将投资约3500万美元对南京电池工厂进行扩建,将增建一个汽车电池工厂和一个小型电池工厂,虽然具体生产线装配时间还未确定。但韩系在等待2019年新能源补贴结束的心态明显,希望在没有补贴的市场环境中,能与本土电池供应商展开新的竞争。

(敬请关注微信号:dzbyqz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