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来有一天,一切开关按键都将消失。人们再也不需通过遥控器来转台,或者通过开关来关灯。这些设备都将按照其设计的功能自动运作,完全不需使用者操作:不需拍手、不需语音指令、也不需在空中画手势。它们将拥有某种程度的自主性,因此不需人为介入。这将是无可避免、非常接近、且非常真实的未来。智慧科技已经来临,而且只会越来越聪明。
人们在讨论这些科技及物联网(IoT)时通常会以这些设备和基础架构是否自动化来作为它是否“智能”的标准,但其实光自动化还不算。
首先,任何归类在物联网之下的设备都必须超越其最原始的基本功能。它必须要能像个人计算机一样接收、处理、传送数字信息。要达到这点,它必须具备第二项条件,那就是:联机能力。设备必须能够连上互联网,甚至要能和附近的其他智能设备沟通。
比方说,智能家居中的自动化窗帘会在日出时自动打开,此时将触动室内的智能灯泡自动熄灭。这样的连动不但可以引入自然光,让室内明亮,而且可以节省能源。另一个设备之间彼此沟通的例子是,每当电话铃声响起时,智能电视就自动调低音量,让用户更容易听到电话铃声。
自动化与联机能力既是物联网的动力,也是阻力。
家庭物联网必将崛起
物联网的发展已停滞多年,因为用户发现智能设备并不实用。而且这些独特的设备生产成本很高,因此价格居高不下。几年前,它们可说是奢侈品,而非必需品。而且,不是每个国家都有适当的基础建设让人人都能连上互联网。因此,早期的采用者皆是科技狂热者,而且要负担得起物联网设备,又要位于能够发挥这类设备效益的地区。
然而,物换星移,市场的风向早已转变。现在,人们对智能设备开始趋之若鹜,一方面为了追求生活上的便利,一方面也为了追求个人的生活享受。这一点,业界早已留意。
市场的风向早已转变。现在,人们对智能设备开始趋之若鹜,一方面为了追求生活上的便利,一方面也为了追求个人的生活享受。这一点,业界早已留意。
那些市值动辄数十亿的美国硅谷科技公司,竞相追逐创新,因此推出各式各样的物联网设备供大众选择。所有企业,不论规模大小,只要是漠视这股趋势变化者,终将被市场所遗忘。这令人联想到当年的手机巨擘正是因为未能抓住消费者对智能手机的需求趋势,最后消失在地平在线。
2018年,全球将有超过十亿个连网设备
市场研究顾问机构Gartner甚至预言,至2018年,全球将有超过十亿个连网设备,而这数字还只包括智能家居而已。另外十亿个设备预料将出现在智能商业建筑,其余的十亿个设备则将分布各种不同产业,如:医疗、交通运输以及其他推动智能城市运作的产业。
日本和德国两个国家的都会区都已开始拥抱智能家庭浪潮。在这些地区,物联网已经深深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成为日常必需品。
在出行量极大的日本大都会地区,通勤族可借助家庭自动化来善用出行的时间并节省能源。例如,配备智能厨房家电的公寓可在主人踏入公寓门口的同时已准备好美味的料理。
在老年人口庞大的德国,许多人都选择配戴健康监视器。当发生紧急状况时(如心脏病发),设备就能自动呼叫紧急救援。因此,这类监视器确实可以救人一命。
负起家庭物联网的安全责任
那么,问题是:谁应负起物联网的安全责任。
物联网的版图正在不断演变。随着物联网走出家庭、进入城市,使用者的主导权将大为削弱。
是不是该由物联网的使用者来承担?就目前而言,答案似乎如此。因为,使用者能自由选择要在家中导入哪些设备。他们可以在家中安装一套智能家庭娱乐系统,并完全掌握每次使用时设备会将哪些信息传送给厂商。使用者永远必须在个人的隐私和安全、以及生活的舒适与满意之间做出取舍。
但物联网的版图正在不断演变。随着物联网走出家庭、进入城市,使用者的主导权将大为削弱。
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新的智能公寓已经开始配备物联网设备,如:监视保全摄影机或紧急情况传感器。这些公寓的住户将被迫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监视。想象一下,假使未来所有新盖的大楼,不论公家或私人住宅,都必须安装这些物联网设备会是什么情况。
一旦智能科技广泛应用在公共建筑或交通工具,使用者将完全无法掌握自己的隐私和个人安全。如此一来,安全的重担将从使用者移转到物联网设备的生产者。那么,厂商应该先预见哪些危险才能保护其使用者和其企业本身,防范可能发生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