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伦敦投资银行Grisons Peak近日发布的统计数据,由于美国、澳大利亚等地收紧了对外资的审查,自去年7月至今,中国买家已放弃11项大型收购,受阻交易总价值389亿美元,相当于过去16个月宣布的所有交易的14%。
“国内企业在美国的跨境并购,受到来自CFIUS的审查已习以为常,真正让人担忧的是在澳大利亚和德国的跨境并购也开始遭到政府方面的审查,这在以往较为少见。不排除未来一段时间可能形成骨牌效应,引发更多政府方面的境外审查。”北京一大型券商投行部负责人如是说。
海外并购热潮过激 境外监管开启“紧盯”模式
“随着经济转型的深入和消费升级加剧,今年企业跨境并购达到历史高峰。国内企业参与全球产业整合的实力和意愿都在加强,大体量、蛇吞象式的跨境并购案例不断涌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并购标的所在地人士的担忧。”上述投行人士表示。
今年以来,国内企业跨境并购迎来井喷。国际金融数据提供商Dealogic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在全球跨境并购中,中国企业收购多多,已公告的并购金额达到1739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1032亿美元相比增长68%。
同时,LED显示屏行业的跨境并购交易案例集中涌现,在海外并购的流行趋势中,不少LED显示屏龙头企业都盯紧了海外并购的巨大潜力。就去年的相关数据来看,2015年LED行业整合并购频繁,开始选择纵深产业链,生产、销售高附加值的产品。据《2016-2021年中国LED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不完全统计,2015年全产业链并购整合案例已超过40余起,并购总金额已超过300亿元,其中不乏中国LED显示屏资本企业收购国外品牌企业的案例。
或许也正是因为海外并购的热潮猛烈,境外审查制度也由此加紧。今年2月16日,美国仙童半导体拒绝了两家中国买家华润微电子和华创投资的高价收购,理由也是担心美国监管当局会出于安全考虑阻止该交易。金沙江创投收购飞利浦旗下照明业务、中国财团收购朗德万斯、福建宏芯基金收购爱思强等受阻于境外政府审查,均是因为并购标的涉及高科技行业。
业内人士表示,跨境并购目的地过于集中,也容易被境外监管机构“盯上”。当前,国内企业跨境并购目的地越来越多地向欧洲市场倾斜,特别是德国。据商务部统计,2016年第二季度,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总额中的70%投向了制造业,德国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目的地,占到中资海外并购总额的11%。
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驻华代表JonathanSchoo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2016年上半年,中国投资者对德国企业的收购数量达到37宗,而去年全年仅为39宗。2015年,中国企业在德国已知的并购投资数量为5.26亿欧元。今年上半年该数字已逾107亿欧元,超过过去10年中国企业在德国的投资总和。
交易风险巨增 境外并购面临重重危机
随着跨境并购风险加大,交易过程中采用反向分手费条款越来越普遍。
业内人士指出,一旦涉及多个司法辖区的重大并购,反垄断和国家安全审查可能成为影响交易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为了寻求交易的相对可靠性,并购交易双方通常会约定一系列保护条款,如做出分手费和反向分手费安排等,以对冲出现政府审查不批准、买方股东大会不通过、买方未能获得融资等情况导致的交易流产风险。
正是由于政府审查等方面的限制,LED显示屏企业境外并购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甚至导致并购中止和失败。例如:5月9日,艾比森与Artixium签订了《投资备忘录》,公司拟出资450万美元收购Artixium原股东所持有的51%股权。然而,艾比森7月18日晚间公告,考虑到交易的复杂性及推进的不确定性,公司决定终止收购Artixium Display Ltd.51%股权事项,并将该决定通知交易对手方。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内企业跨境并购过程中所面临的境外政府审查风险越来越大,在交易过程中,标的企业越来越频繁地要求反向分手费与外商投资审批以及国家安全审批挂钩。
跨境并购法律专家张伟华指出,在是否接受外商投资审批/国家安全审批和反向分手费支付相挂钩的问题上,中国企业的做法并不一致。需要指出的是,外商投资审批/国家安全审批与反向分手费支付相挂钩并不是行业惯例,中国企业应当谨慎面对这样的安排。
政府审查制度的加强为境外并购企业施加了无限压力,产生了很大的不确定性,由于政府阻碍,一些跨境并购即将面临着失败的风险,这对于并购双方都会是一笔巨大的损失。随着境外并购审查制度加强,LED企业即将进入境外并购的深水区,因此,LED企业在考虑境外并购时,需谨慎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