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6月,新能源汽车实现销量17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126.9%。其中,纯电动汽车售出12.6万辆,同比增长161.6%;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完成销量4.4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64.2%。
尤其是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其安全性能、质量直接关系着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前景。
实现500万辆目标需要打通“安全关”
早在2012年,国务院就通过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其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要超过500万辆。
在日前召开的2016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峰论坛上,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汽车工业学会电动汽车分会理事长陈全世表示,500万辆的目标并非不可能完成,但是需要官、产、学、研、用多方合作,实现“一体化”推进,真正从老百姓的需求出发,逐步打开市场。此外,新能汽车企业首先要保障车辆本身的安全性,同时也要在售后维修、相关检测等服务领域同步跟进,打通“安全关”,才能真正打消消费者的后顾之忧。
多重因素影响动力电池安全性
目前,我国电动汽车一般采用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本身拥有体积小、容量密度高的特性,符合电动汽车轻量化发展的要求。然而,锂是一种活泼金属,当电池系统在发生失效时,可能会导致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产生大量的高温气体。如果高温气体不能得到释放,就有可能导致燃烧或爆炸。
谈及影响动力电池安全性的因素,科技部863计划电动车动力电池重大专项检测中心主任王子冬表示,某些小厂商生产的劣质电池会导致起火,一些电池在经过长期搁置后也会存在安全问题。单从电池制造的层面来看,其材料、零件、保温性能、BMS等,都会影响到最终的安全性。
据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黄学杰介绍,在化学电池中,正极材料通常是氧化物或者磷酸盐,而负极使用的碳材料、有机溶剂电解液、电池隔膜等都属于易燃材料。因此,动力电池企业一定要杜绝使用劣质材料,以免在电池生产过程中埋下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能,企业在电池生产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减少材料中还原剂的使用量,最大限度地提升正极的稳定性,以避免电池出现热失控事故。
此外黄学杰还表示,电池的内部结构选择也会影响电池的安全性,企业在选择电池结构时,应该根据具体的材料性能来定,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打破桎梏 车企需与电池企业联盟合作
据了解,目前奔驰、宝马和大众都选择三星或LG作为战略合作伙伴,特斯拉以及国内发展较好的比亚迪本身都有自己的电池生产厂。不论是战略合作还是自建工厂,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车辆对动力电池的需求,同时也能确保安装在整车上的动力电池品质。
王子冬坦言,在整车厂和电池企业各自为政的情况下,由于整车厂在价格上的压制,有时也会导致电池生产厂商管理疏忽,为了追求利润而采购廉价材料,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电池的安全性。对于这一现象,王子冬建议国内的整车企业要与电池企业形成联盟合作关系,共同提高动力电池的一致性、安全性。
政策发力 动力电池评价标准或再提高
目前,我国针对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相关措施,尤其是在动力电池领域,国家专门出台了《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截至目前,共有57家动力电池企业进入目录。
王子冬表示,在目前动力电池行业暴露的问题中,大多数集中在18650电池(18表示直径为18mm,65表示长度为65mm,0表示为圆柱形电池)上,而18650电池也正是《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中大多数企业所生产的电池类型。
据王子冬透露,国家正在着手制定该目录的进入和退出机制,企业进入《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目录也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今后,国家对动力电池企业的评价方式会逐步改变,不再是传统的送样品到实验室进行检测,而是要通过动态管理的方式,不定期地对市场中的产品进行抽样检测,再进行综合评估。此外,国家也会从通过目录的动力电池企业中重点培养3-5家,在世界市场中争夺话语权。
(敬请关注微信号:dzbyqz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