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看,面对以上情况,各个角色所做的努力。
手机厂商的做法。苹果推出了homekit,这可以帮助手机不解锁,不用进入APP,直接在手机界面下划,就可以在通知菜单页面进行控制。而三星和小米做了一个控制面板,一样是这样的功能。
遥控器厂商的角度。把遥控器做得非常便宜,如做成随手贴,贴到家里各个有需求的地方,方便随时控制。
传感器角度。在特定需求的地方装传感器,如洗手间,走廊灯等需要人来开灯,人走关灯的地方。
接下来谈谈我对人工智能的看法。我觉得传感加人工智能,在商业领域会有非常好的表现,但是在家庭领域使用,我个人认为,我们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原因是这样的,人们对于灯的错误的容忍度非常低。比如说人工智能应用最广的搜索引擎领域。当搜索的准确度达到70%,人们已经觉得非常好用,但是对于家里的灯,如果90%的时候听话,10%的时候不听话,是肯定容忍不了的。这就是为什么说我们离人工智能操控家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黄峰:顾总的说法我非常赞同。控制最终目的是为了方便。用APP控制灯,但现在回想起来是伪智能,比以前的开光面板还不方便,步骤更多。所以后来飞利浦出了一款开关产品叫huetap,可以贴墙上或放在桌子上,可以作为几组光的控制,即回归到了传统的用手开关的方式。但如果要把手解放出来,就要用上嘴巴,即语音控制,所以飞利浦hue的APP也可以实现方便的语音控制。再举例,国内的语音公司科大讯飞与叮咚音响,可以作为家庭智能控制的网关,即在家里可以对音响发号施令,要求开关。另外,还可以机器人进行控制。
但是最终的目标,可能还是人工智能,能感知人的情绪,如人心情不好,它感知到之后,灯光变得柔和,并舒缓音乐,这是我们最后发展的目标。但是目前这需要很多的传感器,这又造成了隐私泄露的问题,这个方向还有很多的道要走。预计2020年会有大发展。
LED 2.0时代,再不转型就晚了
试错、抱大腿,打细分……
认清自己速出招
粉丝GON问:LED进入低价时代已是不争的事实,照明企业要想求存发展,就要杀出血路,挥军挺进智能照明领域,但是怎么进,什么时候进?进去之后会有哪些阻碍?能否给这些转型企业一些建议?
胡宁斗:我本人在LED行业时间不长,此前是通信行业。只要是成熟的行业,不管是照明、通信还是机械制造,肯定是会低价的。
怎么转型?不管大企业,华策是小企业,就谈谈小企业转型,找到自己的路。我们2013年9月成立,拿到了一些钱,一下子就膨胀起来了,我们想做商业照明、O2O。但是慢慢走下来,发现在室内定位、智能照明,可能是从细分行业走起,线获得了市场、用户和利润后,才能做下去,才能去烧钱。外面现在回过头就做了调整,走这种像核电、煤业这些细分行业有刚需的。他们对于负载在照明上的灯具、灯头等可能提供了新的需求的。比如灯具已经有新的价值应用,比如作为传感器的固定点,控制点,物联网的接入点等,但是这个一定不是一下子爆出来的,而是在路上慢慢发现的。我们公司原来走错了,后面就做调整,做特殊行业,现在只做一个核心技术平台的提供。像木林森有自己的渠道,有大量的信息源,可以走别的路,每一个企业的路都不同,但一定是要有刚需的,而不是脑袋拍出来的想法。像Hue是很好的产品,但是这种只有像飞利浦这样的推土型的大公司才能做,中国有大量的企业都做不了的。跟着客户的需求走,才能走下去。
黄峰:做LED照明的企业,首先是要把LED本身的产品做好,如光品质、可靠性的提高。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去做智能照明。如通过LED挣钱了,可以再去开发或收购。
对于在照明行业没有领先地位的企业,如IC或控制领域的,想进入智能照明。有两种玩法,不知道对不对,但可以参考。一种是抱大腿。如,京东、小米、阿里有智能生态圈,这里面有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芯片、云服务、应用提供商,以及销售渠道的提供,所有进去这个圈子,就能更快进入市场。比如杭州鸿雁、青岛yeelight就是成功的例子;二是走特殊的细分市场。比如华策的VLC(可见光通信)之路,有独特的技术应用领域,如易方通达,能把照明与空调联动这样独特的技术,比如深圳的欧瑞博也是有独特的技术。
顾瑶瑶:提两点。一是抓住机遇。我跟在座的各位都见证了手机行业的兴衰,十年前,诺基亚和摩托罗拉还都是如日中天,行业老大,但十年后,基本上都消失了。(笑)
我们叫智能照明是LED 2.0,一个企业是否能成功完成智能照明转型,很有可能是关系到未来生死存亡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完成?我的想法跟黄博和胡总很接近,借用刚才眭主任的话:找好自身定位。就是认清楚自己的行业优势是什么?是渠道?产品?还是生产?还是能把成本做到最低?了解清楚之后,就在行业中找到,哪些企业能与自己优势互补。智能照明是一个很大的行业,不可能是一家公司做出来的。我认为未来就是要大家协同合作,优势互补,才有可能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