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标准联通“一带一路”重点任务确定
2015年10月22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5-2017)》(以下简称《计划》)。
《计划》确定了10个重点任务:加快制定中国标准“走出去”专项规划;深化标准化互利合作,推进标准互认;推动共同制定国际标准,组织翻译500项急需的中国国家、行业标准外文版;开展大宗进出口商品标准比对分析,加强面向企业的标准化服务;在特色农产品领域逐步开展东盟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加强标准化文化交流,研究建立标准化合作沟通机制;加强重点国家和区域标准化研究,建立“标准化智库”体系;支持各地发挥地缘优势、语言文化和特色产业优势,全方位开展特色标准化合作。
八、智能制造国家标准体系建设有了指南
2015年12月29日,根据《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由工信部、国家标准委组织编制的《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以下简称《指南》)发布。
《指南》明确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总体要求、建设思路、建设内容和组织实施方式,从生命周期、系统层级、智能功能等3个维度建立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参考模型,并提出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包括5类基础共性标准和5类关键技术标准以及10大应用领域在内的不同行业的应用标准。
九、企业标准公开声明试点和团体标准试点启动
2015年1月,企业产品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开通。平台开通运行后,企业可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自主发布企业产品标准信息,向消费者公开承诺自己的产品质量,企业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主体作用得以发挥,主体责任进一步明确。
2015年7月,国家标准委启动了中国电子学会等39家社会团体开展团体标准试点。试点基础上将提出团体标准服务、引导、规范和监督的建议,开展良好行为评价,完善团体标准发展的顶层制度设计,推动营造团体标准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十、张晓刚就任ISO主席
2015年新年伊始,我国专家张晓刚正式就任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主席,任职时间为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
ISO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标准化机构,其制定的国际标准在世界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张晓刚此次就任ISO主席,是ISO成立68年来中国人首次担任这一国际标准化组织最高领导职务,对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具有里程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