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家对于中国集成电路的发展有着两种矛盾的心态:一种是在国际集成电路市场饱和而中国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都希望与中国建立持续的合作关系;另一种是中国企业通过并购,试图与欧美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并寻求对方技术支持,这似乎触到了欧美企业的痛处。
惧怕中国集成电路的崛起,对自己形成强大的杀伤力,这是欧美集成电路企业普遍的心态。想占领中国市场,但不想给中国技术,这是欧美面对中国巨大的集成电路市场时打出的如意算盘。
集成电路还属于欧美企业主导,这是事实。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敢忽视中国集成电路的发展速度和技术创新。站在国家高度,中国早已将集成电路产业纳入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早已意识到其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
随着《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的出台以及国家要以万亿资金撬动产业发展的决心,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或将弯道超车,迎来一段飞速增长的爆发期。
在欧洲乃至世界领先的比利时微电子研发中心(IMEC),致力于集成电路的创新与发展。IMEC一位来自中国的80后,屡获殊荣的研究员如何看待待中国集成电路的发展,如何看待中外集成电路产业的差距所在?比利时微电子研发中心研究员李春澍博士对此进行了详解。
集成电路进口额不断增长
蓝科技:中外集成电路的产业有很大差距,尽管这种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但每年的进口额仍然是增长的,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李春澍:上游创新乏力,是制约中国集成电路发展的首要因素。“芯片”作为国家的“工业粮食”,是所有整机设备的“心脏”。随着智能家居和可穿戴设备市场的相继崛起,智能信息硬件或者物联网继手机、平板电脑以及便携消费电子领域成为集成电路的下一个发展蓝海。
中国现在每年要制造十几亿部手机,随着物联网的普及,对于芯片的需求量更会与日俱增,而现实问题是我国在芯片产业上游技术创新乏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是落后的,其中高端芯片大部分来自进口。这说明中国的集成电路在需求和创新之间是不匹配的,这给欧美企业带了很多机会。
核心技术是创新瓶颈
蓝科技:但一个相悖的现象是,国际产能饱和,而中国产能缺乏,这是否说明中国集成电路仍然存在很大瓶颈?
李春澍:我们必须认清的一个现实是目前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的一个奇怪现状是“国际产能饱和,国内(高端)产能缺乏”。
ICInsight统计了集成电路产业的年均增长率与全球GDP的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集成电路产业的增长正在逐渐放慢到接近GDP,这表明了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已经成为成熟产业。而依然在迅速增长的中国市场对于芯片的需求在此时机下带动着全球产业发展,成为全球半导体市场的主要增长点,将集成电路产业的设计以及销售重心向中国转移。这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全球地位和技术水平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但一直以来,由于核心技术缺失、自主创新无力、人才匮乏、融资瓶颈等问题,我国的集成电路产业主要是依靠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维持。如果不能在高端芯片上有所突破,就只能在智能硬件和移动终端的浪潮中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下层位置,这不仅是经济利益的损失,更涉及到产业安全甚至国家安全等命脉。
整合或是一条捷径
蓝科技:目前在一些关键领域已经形成了国际寡头垄断,这对中国集成电路的发展是一种制约。中国发展集成电路,整合对中国企业而言是一条捷径吗?
李春澍:自2013年以来,集成电路产业整合成了这个行业的主旋律。分析指出,到2020年,半导体设计公司将会由现有的500多家整合为200多家。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并购浪潮汹涌,并购数量和金额屡创新高,使得该行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
目前在集成电路的一些关键领域,比如CPU,存储以及无线等领域,已经形成少数几家国际公司垄断市场的局面。对于一个在发达国家发展很成熟的产业,而国内在高端领域设计和制造能力差距又很大的情况下,国内企业要想跟上国际先进技术的步伐,不能只靠闭门研发或者自主创新。并购重组,收购优秀企业,在并购的基础上进行新一轮的创新现在被证明是国内集成电路企业缩短研发时间,跟国际接轨,成为后来者居上的最实际的选择。
蓝科技:集成电路企业间的合并,能给中国企业带来的是什么?能起到1+1>2的效果吗?
李春澍:首先,通过并购可以得到先进的技术,专利,以及最重要的人才。对技术消化吸收后进行再创新以及与自主创新的结合才能在当前成熟的集成电路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其次,并购可以提升国内集成电路企业的规模和行业地位,快速扩大市场占有率。当然在企业并购的过程中要做好对公司重组的管理和整合,包括对于并购企业的历史、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技术和业务范畴等因素做到1+1>2的整合。
蓝科技:作为在IMEC学习工作多年的中国研究员,如何看待国家对于海归人才的引进策略。
李春澍:目前中国引进的人才以技术型人才居多,这样单一型人才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其实,当前中国企业最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型人才,而是跨行业和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既有很好的技术,也懂经营管理、懂市场营销的综合性人才,这样的群体在今后引进的海归里面应占据更大比例。这种人才的引进,才不会导致企业的脱节。既能保证技术的创新与快速更迭,还能保证组织管理、创新技术两个部门之间相互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