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被外资占领、起步晚技术水平低、价格优势不明显,这是中国汽车传感器领域发展的三大弊病。这不仅影响传感器行业的发展,同时也是汽车零配件发展的阻碍。
一、市场被外资占领
汽车所需求的信息如车辆运行状态、驾驶操控状态、车辆控制情况、运行环境、异常状态等多是通过传感器获得。作为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重要信息源,汽车传感器广泛应用于汽车的引擎管理、动力驱动和安全舒适系统中。传感器的数量和技术水平也决定了现代汽车控制系统级别的高低。它是电子控制系统的“探头”,用得越多,汽车的电子化越全面,自动控制程度也就越高。
据了解,目前一辆国内普通家用轿车上大约安装了几十个传感器,豪华轿车上的传感器数量多达两百个甚至更多,而其使用量随着汽车制造水平的发展还在增加。
然而,因国内汽车传感器产业整体水平较低,多种传感器尤其是高水平汽车传感器仍旧依赖进口。传感器市场被西门子、博世、霍尼韦尔等国际零部件巨头占据大半江山,而国内汽车传感器产业则依附于汽车仪器|仪表行业缓慢发展。
二、起步晚技术水平低
国内汽车传感器生产始于上世纪80年代。由于起步时间较晚,直到如今,系列化、配套化的产业体系还很不完善。
虽说一些厂家与国外先进企业采用合资经营的方式引进一些先进技术并逐步发展壮大,但绝大多数企业仍处于利润少、产品单一、技术水平低、可靠性差的状况。因此,国内企业生产的汽车传感器产品大多只能满足小批量、低水平车型的配套需求,而众多大批量生产的轿车、轻型车及部分载货车所采用的高水平汽车传感器则是依赖进口。据悉,每年国内高性能汽车传感器的进口量高达50万套。
中国的汽车传感器产品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水平相差10多年。国内企业生产的曲轴位置、车速传感器有不少采用电磁式或霍尔式传感方式,存在着准确度低、分解能力差、信号精度不高、抗干扰性弱等问题,而国外同类产品早已采用光电式,有效避免了上述弊端。
此外,汽车传感器微型化、多功能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对采用新工艺和开发新材料提出了更高要求。磁敏、气敏、力敏、热敏、光电、激光等多种传感器应运而生,传感器的材料也从金属发展成为半导体、陶瓷、光学纤维等材料。而在这些方面,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差距正逐渐拉大。
对此,缺市场、缺研发资金、缺新技术,三者相互制约,产生恶性循环,国内企业的劣势日益严重。
三、价格优势不明显
国内传感器生产企业量上不去,成本压不下来,与主机厂接洽太困难。
传统的“以低价取胜”的观念,在汽车传感器行业早已行不通。国外企业对提高性价比的重视,使得同类产品的价格差距逐渐拉小。相比之下,主机厂自然更愿选择可靠性强、技术水平高的“进口货”。
目前的状况是企业已经不能根据成本来制定价格,而是以市场价来定成本。按照汽车厂能接受的价格,挤到最后,只剩下极其微薄的利润。于是,一些国内传感器生产商的日子愈发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