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晚间,长虹发布的停牌进展公告称,目前公司正在策划非公开发行股票事宜,同时正在论证公司等离子屏及模组资产和业务处置方案。因上述事项尚存在不确定性因素,公司股票于2014年9月22日起继续停牌。
这则公告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记者获得的消息:7年前,四川长虹投资40亿元人民币建设的中国第一条等离子规模生产线,正面临关闭。
告别等离子早有“伏笔”
其实,长虹告别等离子早有伏笔。
2012年10月26日,四川长虹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终止向大股东长虹集团收购“欧丽安PDP”股权的议案。此举被外界解读为等离子已不再是长虹战略重点。
今年5月28日,在长虹2013年年度股东大会上,长虹董事长赵勇坦言,“公司今年将对产业进行调整,对不符合公司战略、对发展造成拖累的子公司,进行战略重组或者退出。”
长虹2013年年报佐证了赵勇的说法。年报披露,四川长虹拥有100多家孙公司及39家并表子公司,在长虹众多产品门类中,IT、通讯产品毛利率均在5%以下,数码影音产品毛利率更是低至-3.33%。
长期关注长虹的资深家电产业观察人士刘步尘撰文称,长虹集团的营收75%是由四川长虹、美菱电器、华意压缩和长虹佳华等彩电、冰箱、压缩机等优质板块提供,集团利润则超过140%来自上述4家上市公司,众多无价值公司的存在吃掉了长虹不少利润,对其实现利润增长更是拖累。
这其中,四川长虹控股61.48%的虹欧公司亏损最为严重。四川长虹年报显示,虹欧公司2013年营业收入17.4亿元,净利润亏损3.47亿元,同期四川长虹净利润为5.12亿元。
早点甩掉“包袱”轻装上阵,成为踏在国企改革和智能化转型关键节点的长虹的必然选择。
从“经典收购”到难以为继
进入新世纪,世界电视产业从传统CRT(显像管)显示器向液晶、等离子等新型平板显示器转换。为了重返CRT时代彩电大王的“宝座”,长虹开始押注等离子。
2006年10月,长虹集团控股的四川世纪双虹投资9990万美元并购Sterope Investments B.V75%股权,从而间接持有韩国第三大等离子制造商韩国Orion PDP75%的股权。搞定了等离子核心技术,长虹随之建立虹欧公司,并斥巨资开工建设中国第一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等离子生产线。
虽然虹欧PDP生产线通过3年实现量产,但长虹这次“经典收购”案例并未改变等离子整体技术封闭的格局。当此背景下,大批国内企业将大量资金投入液晶面板生产线扩产,液晶电视在色彩、反应速度等方面的问题也逐步得到解决。
2005年,索尼、东芝放弃等离子业务;2008年,日立、先锋相继宣布退出等离子面板生产;今年初,“等离子之父”松下正式宣布退出等离子;今年第二季度,三星也证实将退出等离子电视业务。至此,全球等离子阵营中仅剩长虹一家,产业链无从维系。
走向何方需拭目以待
告别等离子的长虹,将走向何方?
分析人士指出,剥除这些不良资产后,长虹的净利润等多项指标将大幅向好,且有望与当年的美的集团一样,通过剔除利润低、不具成长性的产业来实现集团做大做强。对于曾经“长虹命系等离子”的说法,相关负责人也曾表示,随着长虹集团业务拓展、优质板块增多,告别等离子并不会对长虹主业造成太大影响。
另一种说法是,告别了等离子的长虹,将转投液晶市场。
其实早在2009年,长虹就开始布局液晶生产线。2009年6月,长虹与台湾友达光电公司下属子公司景智光电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投资生产液晶电视模组。此外,2008年4月,长虹控股的虹视公司还在成都启动下一代显示技术OLED项目。
2010年长虹曾有过进军高世代液晶生产线的机会。2010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总共批准5条高世代生产线的建设。除已经获批的三家,南京夏普的8代线、安徽合肥的鑫晟光电、三星苏州的7.5代线、LG在广州的8.5代线,和成都富士康光电主导、长虹等参股的8.5代屏项目共同角逐剩下的两个名额。最终,成都富士康项目因台湾地区对液晶面板赴大陆投资的相关政策限制而流产。“如果现在长虹再来参与液晶面板投资,既不是最好的时候,也不会太晚,在未来3-5年内空间巨大。”刘步尘认为,目前液晶面板技术非常成熟,一旦国内进口液晶屏关税再次提高,在中国制造的企业采购国产液晶屏的比例会大幅提升。
一位接近长虹的政府人士透露,等离子屏生产设备和厂房不会完全被废弃,未来或可通过稳妥的打包方案来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