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机的技术升级进程中,面对着被大厂商打穿的价格体系,山寨机再也找不到生存空间了
深圳华强北。高科德数码广场一楼。陈丽(化名)站在狭小的柜台里,不失时机地向路过的顾客兜售手机。
小小的柜台里,摆放着琳琅满目的花哨手机――有hellokitty、机器猫、小蘑菇、韩国歌星鸟叔的卡通造型,而这些手机的开机音乐与桌面主题也都与外型相配搭;有打上了大牌logo的,小巧精致;还有烟盒样式、名车款式、复古大哥大,甚至像蓝牙耳机一般小巧的手机。
这就是传说中的山寨机。
陈丽已在这里卖了五年山寨机。她从不讳言自家手机的山寨身份,反而乐于向顾客推介。“虽然是小牌子,但好看又便宜,质量也不差,就算当玩具也划算啊。”
看的多买的少,尽管这些手机平均只有200元左右。
她指着寥落的一楼大厅叹道:“以前这里人山人海,现在卖手机的比买手机的人多。”
越来越多在华强北经营山寨手机的商户都嗅出了这种“末路”气息。
“这几年,山寨机厂商以每年200家的速度减少。”手机行业资深人士、联代科技coo周军林告诉《?望东方周刊》。
隐形富豪
“山寨”一词出自广东话,有占山为王的意思。山寨机究竟该怎么定义,业内并无统一说法,通常指的是小品牌、甚至仿制名牌的手机,它们的特点是价格低、品质差。
国内山寨机最早始于贴牌模式。在牌照稀缺的年代,有钱投入手机生产线的投资者,向有牌照的品牌支付一定的现金,贴上别人的标志,有些不守规矩的小作坊甚至直接冒牌。
当时中国手机产业刚刚起步,消费需求巨大,但手机售价高昂,巨大的市场“鸿沟”使一批精明的商人看到了商机,这直接催生了山寨机的出现。
山寨机诞生于2002年前后第一代国产手机高潮期,爆发期却在2005年之后。
2006年,联发科(mtk)的出现,让厂商可以省去数年的研发时间,像搭积木一样组装出手机。
没有人能说清楚,鼎盛时期,深圳到底有多少家山寨手机厂商。
“几千家是有的,一些工厂可能是生产配件的,但是开出了一条生产线来组装手机,有些甚至是家庭作坊手工拼装,在这个行业里快进快出的人太多了。”手机行业资深人士、深圳某科技公司总监唐强告诉本刊记者。
快进快出是因为利润诱人。许多山寨厂商既不缴税,也不用花钱研发产品,利用苛刻的成本控制和灵活的分销手段,使其销售价格仅仅是品牌手机的1/3到1/2。
“山寨机的厂商或许都是以模仿起家的,但也分三六九等,有做了十多年的,有一两年就转行的。有一些国人从不知道名字的厂商,他们的手机主要是外销,其中有很多隐形富豪,比如其中一家的年纳税甚至排在创维前面。还有一些则是完全不守规矩,偷漏税、走私,这样才能将成本控制在最低,把整个行业搞乱了。”深圳市手机行业协会会长孙文平告诉《?望东方周刊》。
山寨机风靡时,全国三四线城市的小商贩云集华强北,这个被誉为中国山寨手机中心、面积不到2平方公里的区域,高峰时期每天人流量可达几十万。
最懂市场的一群人
虽起步于模仿,但反应灵活的山寨机厂商开始研究目标人群的特征及习惯,不断地在手机的外观、功能等方面推陈出新。
“消费者在外观上的个性化需求还是有的,山寨机在这一点上做得比较好。”酷派手机副总裁曹井升说。
一些山寨机生产者甚至比照国外品牌推出所谓的“概念机”,通过主打某一特定功能来吸引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