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期的家电市场,国际各个大厂的产品非常受到中国消费者喜爱,尽管价格相对比较昂贵,但是这些产品在性能和品质方面都非常优秀,并且在技术方面也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因此这些国外品牌受宠的现象也被很多人称作“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不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在累积更多硬件制造经验、拥有大量工厂资源并且对中国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更了解的国内品牌开始全面发力,不断在缩小自身与国际知名品牌的差距,而外资品牌在一段时期内似乎对自己的技术实力与服务过于自信,忽视中国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与使用习惯,市场份额开始被国内企业赶超。
由于习惯在市场中取得领先的位置,并且出于节省整体研发成本的考虑,不少国际知名品牌之前都只会在本土设立研发机构,其研发团队推出的产品在自己国内获得成功后,便将其推广到全球各个国家不同的市场,可能唯一的区别就是语言不一样。在早期互联网服务还没有普及的时候,这的确是一个非常聪明的策略,能够节省大量的成本。
不过像现在的平板电视这样,当产品变得更加复杂,功能越来越多,更加强调“用户体验”的时代,“本土研发,扩散到全球”的策略就遇到了很大的阻碍。由于在经济环境、文化以及使用习惯等因素完全不同,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可能非常流行的功能或操作方式,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并不习惯,或者操作起来非常麻烦(如在使用MP3传输音乐时,中国用户更喜欢通过复制粘贴的方式直接传输,而并不习惯苹果iPod这样通过iTunes软件同步的方式)。尤其在互联网时代,在网络服务、操作体验方面将这些因素无限放大,也让外资品牌显得水土不服。
在互联网发展的数十年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来自国外的互联网公司推出的服务或产品在国内并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效果,如微软并没有让MSN Messager(后来改名为Windows Live Messager)在中国获得更多的用户,雅虎中国最终被阿里巴巴并购,AOL投资的FM365早早关闭,Myspace早早退出等等,这些互联网企业共同的问题是过于自信,认为自己在国外提供的优质服务同样也会获得中国消费者的喜爱,因此在本土化方面做的远远不够,最终无法赢得市场。
在智能电视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这些电视厂商也面对同样的问题:在互联网电视时代真正的核心是视频内容与网络服务,因此传统的电视厂商都开始向互联网转型,自然也会遇到之前那些国外互联网公司遇到的问题。不过正是由于他们的前车之鉴,让合资品牌电视厂商没有走太多的弯路,纷纷开始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开展本土化的策略。
首先在网络视频内容方面,为了提供更加符合中国用户的观看需求,并且符合广电总局颁布的相关规定,合资品牌均与华数TV、芒果TV、iCNTV、百视通等服务商合作,同时在游戏、APP应用程序商店等平台方面方面也采取了相同的策略,即在电视显示、制造等传统核心技术方面依旧保持自己的优势,而在内容服务方面选择与国内相关厂商合作,实现本土化运营。
之前在智能电视刚刚上市的时候,三星、LG等韩系厂商率先采用了这种与国内服务商结合的方式,除了网络视频的合作之外,很多智能电视产品与微博等国内SNS服务商合作,增加相关的服务入口,同时增加百度地图等本地化的应用程序,毕竟这些APP应用程序在中国的使用率更高,同时国内用户对它们的依赖感会更强。
此外,在两年前夏普本土化的合作范围更大,毕竟其他品牌是主推自己的电视操作系统,只是在内容和服务方面进行了相关的替换,而夏普则是在操作系统层面就与联想合作,采用后者的操作系统、网络服务以及APP应用程序。过去日系厂商虽然在硬件技术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在软件服务方面表现一般,而通过与联想的合作不但增强了自己的短板,同时还通过这种本土化的合作让自己的智能电视产品更符合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
最近大家讨论非常多的对象就是索尼了,很多人都在关注其和小米在机顶盒方面的合作,事实上小米只是索尼全面本土化策略的一个合作伙伴而已。索尼希望自己的电视产品在以音画质为核心的基础上,加强本地化的内容合作,通过硬件、体验、内容的有效融合,给用户提供舒适的视听体验。除小米之外,索尼还与华数、腾讯QQ、百度音乐、百度云、多米音乐有着长期的合作,一方面满足高端用户群体的需求,同时也注重年轻用户对电视产品体验感受。
这些合资品牌电视厂商通过不断深入的本地化合作策略,为国内消费者带来更为便捷、友好的体验。而如东芝、松下、日立等电视厂商在进入智能化互联网市场后,依旧坚持硬件技术为王的理念,但在本土化服务方面不够重视,因此这些厂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逐渐减小,没有取得理想的销售业绩。由于中国的本土企业永远都比跨国互联网前辈更加战术灵活、更加了解本地消费者习惯,并且更加懂得如何获取最多消费者的芳心,因此更多的外资品牌才会一直坚持走本土化的策略,将自己的优势与这些服务商的优点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给中国的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产品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