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组件产量持续增长,出口市场更加多元化。受市场需求拉动,2014年上半年,我国电池组件产能超过40GW,产量约15GW,同比增长30.4%。1~5月,我国太阳能电池出口额为54.92亿美元,同比增长25.6%。日本仍为我国第一大出口市场,出口额19.1亿美元,占34.8%;对欧出口额10.44亿美元,占19%;对美出口额为10.41亿美元,占19%。欧洲在2012年与2013年分别占据我国出口总额的67%与30%,截至2014年上半年,对欧出口比例继续下滑,我国光伏组件出口更加多元化,日本、美国、印度、南非、亚洲等国家的出口占比在不断增大。
光伏组件价格温和调整,企业运营持续回暖。2013年,受日本及国内光伏市场的拉动,光伏组件需求量不断增大,而由于2012年光伏行业低迷,不少企业停产或破产,产品供应量减少,光伏组件产品价格上升;进入2014年,随着企业的不断复产,产能利用率不断提升,供应量增大,产品价格开始温和下调,至2014年6月已由年初的0.7美元/W降至0.64美元/W。由于组件产品价格开始下调,再加上光伏市场的周期性特征(第四季度旺季,第一季度淡季),光伏企业2014年第一季度的运营情况环比有所下滑,但同比仍然保持较大增长,并大部分处于赢利状态。
2014年上半年,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工信部已经先后发布了两批符合《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名单,引导行业规范发展。并基于此名单,引导国开行等金融机构对重点企业的重点项目予以重点扶持。2014年6月27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正式成立,我国有了全国性的光伏行业组织以加强行业交流、推动行业自律、促进政企沟通、完善标准制定与检测认证体系建设、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目前协会成员已经发展到150多家,组件产量占全国的80%左右。
警惕产能过剩 市场增长不确定
目前存在着产能扩张、贸易保护主义、分布式发电推进缓慢及市场增长不确定性等问题。
由于光伏行业逐渐回暖,产品价格较历史低点有所回调,部分之前已停产企业相继复产,未停产企业产能利用率也不断攀升,并通过技术升级、兼并重组等手段提升产能。多晶硅方面,神舟、永祥、中硅、亚硅等企业陆续开工或准备开工,特变现有产能1.2万吨处于满产状态,大全新疆工厂2014年产能将从6200吨扩产到1.2万吨,据传赛维LDK也由于获得了国开行支持多晶硅产能也即将开启。电池组件方面,阿特斯太阳能已经将其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组件工厂产能由2013年末的330MW提高至了2014年1月31日的530MW。晶科通过收购尖山光电,新增500MW的电池产能、500MW硅片产能以及100MW组件产能。天合在近期对生产线进行升级后,组件产能由2013年中期的2.4GW提高至目前的3.3GW,收购湖北弘元光伏科技公司并与东君光能成立合资公司。
当前市场的供需平衡还比较脆弱,如果盲目扩张竞相扩产,恐再度出现产能过剩,光伏行业有可能会重新回到2012年的寒冬中。
尽管我国光伏产品大部分依赖出口的局面稍有改观,但国际上针对我国光伏产品的贸易保护主义调查却愈演愈烈。2014年1月23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对进口自中国的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同时对原产于中国台湾地区的光伏产品启动反倾销调查。这是美自2011年11月以来第二次对我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2014年6月2日,美国商务部公布反补贴初裁结果,平均税率达到26.89%。根据调查日程,美方将于7月作出倾销初裁,8月18日作出补贴终裁。5月14日,澳大利亚反倾销委员会发布公告,决定对自中国进口的光伏组件和面板发起反倾销调查。印度也于近日对原产于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以及马来西亚和美国的太阳能电池板作出反倾销终裁,涉及中国光伏企业的反倾销税在0.64~0.81美元/W之间。
尽管国家能源局、国家电网等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鼓励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发展,但从实际装机情况看,情况并不理想。国家能源局也于近日将2014年光伏装机目标调整为10GW,其中分布式由8GW目标缩减为6GW。分布式光伏之所以推进缓慢,有以下几点原因:其一,由于屋顶电站建设为轻资产项目,存在着担保难的问题;其二,由于回收周期较长,而又缺乏长期融资渠道,开发商既渴求长期资金又难以获得长期融资,多以短期债务融资来做长期回报安排,容易出现流动性风险;其三,屋顶光伏电站核心部件仅安装在厂房屋顶,是否正常运营对用能单位的正常生产经营不构成直接影响,从而导致用能单位违约成本较低,项目违约风险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