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调查发现,原来在工程招标背后有很多的“猫腻”,由于工程设计的层面比较多,灯饰照明企业要争取到一项工程,就必须要面对政府官员、建筑设计方、工程施工方和室内设计等各方面,因而在竞标时就要打理好各层关系。这就必然会形成有的官员为了个人功绩而广推劳民伤财的项目,有的人为了敛财而进行桌底交易。以至于无论是政府采购还是工程项目建设项目时,官商勾结,通过肆意操纵投标,造成虚假招标、围标串标等腐败现象。
甚至于在工程招标时,有些实行了地方保护。地方政府用这种方式来扶持当地LED企业的发展,本来无可厚非,但从长远来看,当地政府对外地企业采取的以投资换工程中标的方式,要求外地企业要在本地投资建厂已经成为了LED照明市场的“潜规则”。这对于中国LED产业的长远发展并不是一件好事,反而会挫伤LED照明企业的积极性。
猫腻四:行业补贴乱象
自《报告》之后,厦门信达、华灿光电等上市公司纷纷对外公告了收到各级政府财政补贴、资助资金的信息。经调查发现,LED企业成为近年来最容易获得政府补贴的公司,许多民营公司正是凭借这一优势拿到补贴,但是地方财政补贴乱象一直“隐隐作祟”。
梳理近几年国家各部委、各省份年度审计报告发现,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总量达10298.4亿元,总量居世界第三。其中国家财政补贴在科研经费补贴这一块,“贪”、“吞”、“挪”、“骗”屡见不鲜。为了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补贴,形成的官商勾结,只需给官员一定的“返点”即可申请。
好比去年广东雪莱特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套取高额补贴事件在公众面前曝光,据国家审计署透露,该公司高效照明产品推广项目,通过将销售给大宗用户的照明产品以居民用户形式申报,套取中央财政高效照明产品推广补贴资金345.5万元。事后,该公司已将该款项退还给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财政局。
从这件案例中,看到的不仅仅是财政补贴被“骗”,更重要的是行业补贴的乱象。经过调查发现,原来一家LED企业要拿到政府专项补贴,只要“闯三关”即可。第一关是通过广东标杆体系认证,即LED产品的“广东标准”;第二关是加入多个LED产业联盟,经联盟推荐进“花名单”;第三关是过专家评审即可。由此可见,行业的财政补贴已经是灯饰照明行业的一种“潜规则”了。
猫腻五:认证门槛低
从行业补贴中就已经论述了一家LED企业要拿到政府专项补贴只要“闯三关”即可,其中就包括通过广东标杆体系论证,可见在国内的认证门槛并不高,以至于很多从事LED工作的人员到现在都搞不清楚什么是LED。某企业负责人还表示“中国的LED核心技术主要是在国外,对于我们来说,最关键的不是技术的创新,而是如何把产能做大,越大越好。”那是不是就意味着LED在国内的认证门槛就可以“随便”呢?这个问题值得政府和企业深思。
同时,今年在继国家免检、中国名牌叫停之后,5月1日起新修订的《商标法》正式实施,“中国驰名商标”字样也明确禁止用于商品、商品包装或者容器上,或者用于广告宣传、展览以及其他商业活动中。这也意味着过去被看做是“金子招牌”的“驰名商标”已经不能再用于商品的包装宣传。但是,走访市场发现,仍然是有一部分产品仍然是打着“中国驰名商标”的字号,其实对于灯饰照明企业来说,“中国驰名商标”不能成为广告宣传卖点,商标法的新修订只会保护事实上的驰名商标,不会青睐那些傍名牌的企业,所以误将此也成为灯饰照明行业的“潜规则”。
猫腻六:市场拉锯战的争夺
随着LED照明需求的快速提升,以及传统照明企业加快了转型的步伐,市场的争夺日益严峻。有些企业利用产品虚标参数进行占有市场,实行低价销售;有些企业精打细算,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灯架和光源分开卖。由于灯架设计电镀、五金、焊接等,经销商很难搞定,所以只好从其他配件着手有效的降低成本;有的商家为了更大的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经常在节假日期间实行促销活动,进行折中折,以此为筹码更好地提高市场占有率。
犹如飞利浦、科锐等品牌大厂在今年年初均推出更低价的LED球泡灯新品,在同品牌相似性能的前提下,LED灯泡与节能灯的价差已缩小至1-2倍。目前LED照明进入渗透率快速提升期,国际大厂及主流机构普遍展望2015年LED照明渗透率将达5%以上,价格战催生更多的市场需求,因此在无形之中这也成为了灯饰照明行业的一个“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