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业结构来看,平板电脑行业目前是一个“哑铃状”:苹果、三星代表着上面那一级,中间就是联想、惠普、亚马逊等等这些,另外一个重头就是深圳产业链。廉健表示,整个市场苹果三星占了一半左右,另外一半则分布在其他大牌厂商和深圳产业领域。万秋阳认为,苹果和三星以外的市场是机会。
但是,情况并不完全乐观。廉健对记者说,2014年联想、惠普也跟当年智能手机的打法一样,开始将价格往下探,目前惠普等厂商都是德普特的客户,今年这个“哑铃”的中间部分会开始变细变短,深圳平板厂商能否抓住机会,不重蹈此前智能手机倒闭潮的覆辙就在此一举。
廉健表示,商用平板其实是一个很大的市场,目前在医疗、教育和航空等领域,都有很合适的应用场景在其中。“即便大厂商也许有一些领域无法顾及,这或许也是深圳平板厂商的机会。”
智能移动终端解决方案商汉普科技CEO王驰江估算,商用平板电脑的需求大约在七八千万台,平均价格在2000以上,整个市场可能有1600个亿的规模。
事实上,商用平板市场较广,主要源于其屏幕大,行业应用场景比智能手机更有想象空间。王驰江认为,除了平板电脑的技术和质量过关之外,这个市场的发展取决于应用场景的拓宽以及软件的开发,创新因素非常重要。
“商用平板其实是一个‘软硬结合’的行业。”王驰江说,目前平板行业也有许多人在关注新智能硬件的领域。
软硬结合来袭
王驰江对记者说,纯做硬件实际上是很苦的一个事情,深圳许多厂商都在考虑,硬件怎么能够跟软件合作来提高附加值。
事实上,起步比智能手机稍晚的平板电脑产业正处在一个发展节点。左手边是智能手机中小厂商倒闭,山寨平板暴利的日子不复存在;右手边是雷声大雨点小的穿戴式设备与智能硬件开始兴起,智能终端的发展日趋迅猛。
设备的兴起,深圳作为创客天堂,也可以看到许多新智能硬件的影子。据了解,目前声名在外的可穿戴式设备,包括智能手表Pebble、体感控制器LeapMotion、机器人玩具球Sphero都在深圳生产。
以定位技术为基础生产可穿戴设备的凯步关爱创始人张明把团队设在了深圳。张明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遍布深圳的上下游公司、供应链人才和软硬件整合能力,这些因素让深圳成为了实现硬件创业的最佳地方,目前在深圳可穿戴式设备和做智能硬件的团队大大小小已经有数百个团队。
虽然许多知名的新硬件都在深圳的流水线上待过,但深圳留在上面的印记却很浅。而且目前国内在可穿戴式设备方面,也鲜有一款能够跟国外一个级别的产品。
张明表示,深圳硬件厂商的思维是以硬件为出发点来生产可穿戴式设备,从而来实现某种功能;而国外做的穿戴式设备,虽然硬件很简单,但是提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来找硬件。“两个思维方向是相反的,因此导致深圳本地的可穿戴式设备并不能符合人们真正的需求。”张明说。
除了应用场景,张明表示,深圳厂商也缺乏核心纯算法的技术,在同样的芯片,国外能够有优秀的算法来降低功耗,并且在国内的数据处理能力也还不足。“比如健康类可穿戴式设备,数据测算出来后背后的身体原因我们还没有什么数据沉淀,很难给到用户解释并且提出建议。”
众所周知,一直以来深圳都是以做硬件出名,但是在软实力方面,除了腾讯,深圳并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公司。
“先不说整体的社会氛围和知识产权保护,作为企业个体的创新,包括技术、产品外观和商业模式在深圳的创新都很少。”王驰江说,如果没有创新,硬件就只有依赖于渠道出货,实在不行的话就只能转移产业,就像之前从原来生产MP3、MP4到山寨手机再到平板电脑。
“我们一直在关注软硬结合,用互联网思维来改变商业模式,比方平板不要钱送给你,通过软件或者内容来赚钱,我们也想这么做,但是公司还没走到这个阶段。”王驰江说,需要一些其他行业的公司愿意跟硬件产商配合,眼下他们还没有这方面的人员来走这样的路线。
王驰江介绍,不久前被谷歌收购的智能家居设备商Nest Lab,其产品nest 温控器主要是对硬件也不是自有的,而是将芯片的底层基础或者材料技术进行系统地整合出来的产品,但是这个产品的附加值却很大。
“深圳为什么不能出现nest?深圳有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太靠硬件赚钱,不像北京有软件基础和互联网视野。”王驰江感慨。
目前汉普科技推出的扫描平板已经在东软合作进军零售行业,而另外一款汉普出品的裸眼3D平板电脑也已经与美国一家公司合作,该公司将以此产品与好莱坞进行合作,提供内容服务。
王驰江说,目前他们的想法是开放合作,让自己成为软件公司的硬件合作伙伴。“开放心态与外界合作,或许是深圳现有条件下抓住新硬件浪潮的一个重要手段。”王驰江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