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个月建成投产,10个月满产满销,当年投产当年盈利,“华星速度”为“深圳速度”做了新的诠释。
日前,记者走进位于光明新区的华星光电8.5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亲身感受“高大上”生产线的壮观场景。在数百平方米洁净无尘的空间里,一台台锃光瓦亮的巨型机器人正高速运转,给玻璃基板曝光、上色、贴合、灌注液晶,整个生产流程无需任何人工,只在机器检修时偶见穿着防尘衣的技术人员入场。
两片只有0.5毫米厚的玻璃基板,从阵列厂、成盒厂到彩膜厂经过数十道工序,耗时13.5天,才能出厂一块液晶面板成品。在华星光电,这一数字是每月产13万片。该公司副总裁车汉澍告诉记者,这一数字今年有望再攀升,华星光电将通过瓶颈设备和工艺的改进,将一期项目的月产能提高至14万片,超出原有设计40%的极限产能。
扩充产能并上马新生产线是否会导致产能过剩?华星光电的回答是,国内近七成液晶面板依赖进口,市场空间还大着呢。
“华星光电实现了当年投产、当年盈利,这在全球液晶面板行业都是绝无仅有的。”华星光电副总裁车汉澍表示,华星光电是面板行业十足的黑马,2013年的营业利润率、EBITDA率(息税前利润率)、产品良率等关键性指标均领先同行业其他企业,这让全球同行都为之侧目。
华星光电乘胜追击,2013年11月16日正式启动二期项目。车汉澍透露,二期项目的244亿元投资全部来自华星光电自有资金、银团贷款、股权融资等。目前,该项目处于主体结构施工阶段,计划于2015年5月投产、同年6月量产,设计产能为月产10万片玻璃基板。
据介绍,二期建成投产后,预计将为华星光电增加年均生产总值170亿元,年均净利润14.2亿元。同时,二期项目有望于2016年达到设计产能,届时华星光电项目年产值将超400亿元,预期未来10年累计可增加税收183.7亿元。
记者了解到,在2008年至2012年的5年间,液晶面板一直占据中国大宗商品进口的第五位,而显示屏及其模组占彩电行业成本的80%,国内彩电行业长期饱受“缺屏”之苦,只能在仅占20%的成本空间内“刨食”。2013年,华星光电的高产能极大地改写了这一格局,同时打破了日韩的价格垄断,帮助带动国内面板自给率提升至31%。
同时,二期项目投产后,华星光电项目有望带动上下游配套产业超1500亿元。以日本玻璃基板企业旭硝子深圳公司为例,该公司项目与华星光电仅一路之隔,目前,旭硝子一期配套投资已达21亿元,投资20亿元的二期扩建项目也在紧张施工中,有望于今年12月竣工投产,届时年产能将翻倍增加至约350万片。
华星光电带来的产业集群效应明显,依托这一超大型重点产业项目,光明新区高标准规划了5.4平方公里的“光明国际平板显示产业园”。目前,园区内华星光电、日东光学、莱宝高科、中华映管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已先后投产,旭硝子、空气化工等重点配套项目进展顺利。
华星光电将企业的成功归结于团队努力,政府支持。
华星光电拥有良好的技术、生产、综合运营管理团队。目前,公司拥有各级人才5000余人,其中技术、研发、管理人才接近2000人,包括260余名来自韩国和台湾地区的顶尖技术人才,以及国内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各级优秀人才。截至去年底,华星光电在全球累计申请专利达6950件。目前,已获得授权的中国专利513件,美国专利122件。
政府支持是指深圳市和光明新区政府给予的资金扶持、优惠政策以及贴身服务。“只要是涉及我们的事情和问题,一直走的是绿色通道。新区管委会领导每周例会和项目专人服务制度,为我们提供了贴身式、保姆式服务。”车汉澍告诉记者,在二期项目刚开工时,曾面临施工车辆进出、大型建筑材料堆放等问题,“正是政府的贴身服务,让我们的项目能够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