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的面积阵列包括方形孔和圆形孔,开孔的尺寸由100微米到550微米,面积比则为0.25到1.375。图8是其中一个阵列的形状。所有测试出来的面积比是按100微米厚的钢网得出。

实验程序
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刮刀活化和非活化两组印刷操作。每一组操作都要进行14次连续印刷,操作过程中不得中断或暂停。主要工艺参数如所示。第一至四次用作稳定印刷工艺,结果不做统计,只测量后面10次印刷的数据。

结果与讨论以下为两组印刷操作得到的圆形孔(图9)和方形孔(图11)的焊膏转移效率。



图10和图12关注的重点是面积比等于和低于0.625开孔的转移效率的改善。每个数据代表每个给定开孔尺寸,经过10次印刷所收集的全部数值的平均值。活化和非活化的结果显示在同一个图表上,便于直接比较。以1.33Cp作为可接受标准,开孔容积允许误差为±40%(表3、4)的情形下,监测转移效率的处理能力(Cp)。

方形孔和圆形孔转移效率的变化趋势十分相似。这一点不足为奇,只是要在设计钢网时紧记,因为在同样的面积比下,方形孔的容积要比圆形孔大21.46%。从图9和11可看到,当刮刀活化后,转移效率在细面积比和开孔时,均比使用非活化刮刀为高。图10和12显示转移效率在非活化刮刀时实际增加的百分比。
对于面积比等于和大于0.375的方形孔和圆形孔,可以达到70%以上的焊膏转移效率,且处理能力大于1.5Cp(表3和4)。根据这个结果,在厚度为100微米(4密尔),开孔尺寸预计在150-175微米(6-7密尔)之间的钢网上,印刷0.3毫米间距CSP元件是可行的。图13是在测试板上通过活化和非活化刮刀印刷0.3毫米间距CSP阵列的例子。在这个例子中,孔径为160微米,面积比是0.4。

转移效率尽管比70%的标准略低一些,但是在面积比较小时,所提高的百分比甚至更大(在面积比为0.313时,圆形孔的转移效率提高到83%)。随着对工艺的进一步微调,使用活化刮刀可以达到70%转移效率。
有趣的是,从转移效率曲线上看,当面积比大于0.6,活化和非活化刮刀这两种印刷模式在转移效率上没有区别。这个结果表明,刮刀的活化对比较大的“标准”孔没有任何不良影响,不会导致焊膏体积过量。反之,根据圆形孔的Cp数据(表4),它可能会带来其他好处,例如,活化刮刀可大大改善面积比由0.375至0.625的Cp,这意味着它可应对目前所有最新型的元器件(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