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强劲的GDP增长无疑使能耗大增。中国的基本能源消费量由十年前等同于11亿吨油增至2011年的
26亿吨以上,远超欧盟的16.9亿吨,也超过了美国的22.6亿吨。
2013年冬天,中国许多地方还没怎么品尝辞旧迎新的喜悦,就先迎来“厚德载雾”,不少人还没拜年先得纠结今后
怎么“自强不吸”。
对于这场有人称为“比非典还可怕”的雾霾,法国巴黎银行亚洲首席经济学家RichardIley想到的是,中国过去创造
奇迹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了怎样的代价。
Iley主要观点如下:
过去30年来,中国的增长模式已经制造了经济奇迹。如今,它越来越接近增长枯竭。回报不断减少越来越显而易见
。
金融抑制与资本系统定价错误使投资的比重膨胀,导致资源错配增多,并且越来越依赖信贷。
中国偏重投资引导的增长也使能源、尤其是煤炭的需求旺盛。而这会产生越来越有害的环境后果。
过去十年,中国的信贷增长和能源依赖性增强令人担忧。要解决这一问题,金融系统的激进改革是唯一方法。
中国处在“模式力竭”点
中国的经济模式越来越有败象。至少从2006年起,中国政府就在谈要再平衡经济,但中国的宏观经济失衡已经变得
更严重。
现在投资与GDP之比约48%,没有哪个经济体能达到中国这样的水平,更何况还要在这种水平持续下去。
不出意料,回报不断减少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衡量投资效率并不容易,有一个方法是观察所谓的增量资本产出率(ICOR)。这种比率是用投资除以GDP增长得出的
结果。中国的ICOR超过5倍。
这种水平的ICOR意味着,投资规模如果再增加,就不会给GDP增长带来任何影响。
中国的信贷弹性已经升至美国在全球金融危机就快爆发前的水平,这与ICOR上升到危险水平相一致。
过去6个月,中国的信贷以0.25%的年化速度增长,结果只能是与历史标准水平相比复苏乏力。
中国模式的环境成本高
中国的投资飞速增长,信贷依赖程度不断增强,这些都不可持续,必然会造成能源消耗和污染也迅速增加,这也是
不可持续的。
媒体聚焦于北京的空气污染。虽然北京自身还有沙尘暴等很多特殊问题,但官方统计数据只是说北京是中国第三大
污染城市,前两名是兰州和乌鲁木齐。
通常,中国的规模会使其自身的问题显得与众不同。从2002年起,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到2011年已经相当
于89亿吨油的排放量。
中国排放的二氧化碳在全球总量中的比例从2002年的14%增长26%以上。截至2011年的五年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
量复合增长达到惊人的40%,印度是47%。
中国的经济规模今年应该达到9万亿美元,这样的增长意味着,过去五年里,全球73%的新增二氧化碳排放都来自中
国。
中国的污染问题体现出,每单位GDP的能源密度以前在减少,而过去五年,中国投资密集型的GDP增长特性使这一密
度已经开始止住了减少趋势,与此前持平。
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强劲的GDP增长无疑使能耗大增。中国的基本能源消费量由十年前等同于11亿吨油增至2011年的
26亿吨以上,远超欧盟的16.9亿吨,也超过了美国的22.6亿吨。
增加的能源需求大部分由煤炭满足
中国急剧增加的能源需求仍然主要由煤炭来满足,这使中国的环境问题极大地恶化。
上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期,中国出现煤炭依赖性减少的迹象。温总理执政期间,投资占GDP比例增加,煤炭依赖性
回升,新增煤炭消耗量占2006-2011年新增能源需求的三分之二。
同样地,中国的每单位GDP煤炭消耗量也失去了1980-2002年增长下降势头,趋于平缓。结果是,从2007-2011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