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贸易的深度影响仍在发酵,为保护本国利益,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战渐呈白热化之势。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出口国,首当其冲成为最大“受害者”,无论是美国、欧盟等老牌发达国家,还是邻邦日本,纷纷借机向“中国制造”发难。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产品遭遇国外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达243亿美元,增长近八倍;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约40%的贸易保护主义针对中国。
对于正处缓慢复苏中的世界经济来说,主要经济体之间一旦开打贸易战,本已十分脆弱的全球经济神经将再度绷紧。更何况,贸易战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其结果只能是损人不利己。
中美:“大选之年”是非多
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典型代表,中国与美国之间的贸易战似乎从未真正停歇过,尤其是金融危机后,中美贸易摩擦再度升级,不管是无缝钢管、太阳能光伏,还是电信设备,都可以成为美国向中国施压的目标。
美国商务部于当地时间10月10日终裁认定,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存在倾销和补贴行为。根据美方的统计数据,中国此次涉案的光伏产品对美出口金额分别为6.4亿、15.06亿和31.17亿美元,涉及59家中国太阳能公司。巧合的是,这次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终裁,正好撞上了当时如火如荼的总统大选。
无独有偶,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于当地时间10月8日发布报告称,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和中兴公司“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建议阻止涉及上述两家公司在美开展并购活动。
事实上,不管是光伏产品,还是电信设备,都是美国政府的“挡箭牌”,其背后既有经济原因也有政治因素。例如,光伏之争与美国的新能源政策密切相关。自上台以来,奥巴马政府一直推崇新能源战略,以期借助新能源和环保技术的重大突破,重振低迷的美国经济。此外,在总统大选的敏感时期,奥巴马政府正好可以借题发挥,争取选票,并为最终获胜增添砝码。
中欧:“光伏战”持续发酵
今年7月24日,国际光伏制造商德国SolarWorld公司向欧盟提请诉讼,称中国光伏企业接受非法补贴和从事倾销。9月6日,欧盟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晶体硅组件、电池、硅片等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一旦证据确凿,可能采取贸易保护条款对中国产品征收为期9个月的临时反倾销税。
据了解,本次反倾销调查将延续15个月,这是中欧双方迄今为止最大的贸易纠纷,也是全球涉案金额最大的贸易争端。据欧盟委员会统计,2011年,中国对欧盟出口光伏板及光伏组件价值达到210亿欧元,欧盟占到我国光伏产品出口总值的75%。
为主张中方利益,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崇泉曾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赶赴德国、法国以及欧盟总部就中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进行磋商。
光伏产业,只是中欧贸易摩擦的一个缩影。受累于主权债务危机的冲击,欧盟经济复苏乏力,一时间中国制造成为了“替罪羊”,中国出口欧盟的产品屡屡遭遇贸易壁垒。
以9月份为例,铝箔卷、有机涂层板甚至自行车先后成为了欧盟向我国挥动贸易保护大棒的靶子。9月18日,欧委会决定对我国铝箔卷涉案企业征收13%~35.4%的临时反倾销税;一天后又对我国出口的有机涂层板征收13.2%~57.8%不等的反倾销税。9月25日,欧盟宣布对中国并经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和突尼斯转运至欧盟市场的自行车启动反规避调查。
值得关注的是,由于欧盟单方面将航空业纳入其碳排放交易体系,而中国航空业拒绝向欧盟提供任何碳排放数据,一场围绕航空碳税的贸易战也可能一触即发。
中日:“购岛”闹剧之殇
在中日邦交40年之际,中日关系却因为一场“购岛”闹剧降至冰点。9月11日,日本政府与钓鱼岛所谓的土地所有者签订了“购岛”合同,此举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西安、青岛等地相继出现了游行抗议活动,不少国内消费者自发抵制日货
中国和日本作为全球第二大和第三大经济体,两国经贸往来频繁,相互依存度较高。中国是日本最大出口目的地和进口来源国,日本是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日本企业在华投资涉及汽车、电子电器、零售以及日化等诸多行业和领域。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日双边贸易总额达到3428.9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值的9%。受钓鱼岛事件影响,今年8、9月份,日本对华出口同比分别减少11.4%和9.6%。
汽车是日本对华出口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销售受阻导致库存增加,丰田汽车公司被迫宣布其在华最大工厂———天津工厂从10月22日开始停产一周,皇冠、锐志、威驰等多款车型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
据统计,日本三大汽车巨头丰田、日产和本田9月在华销量均呈现近年以来的罕见降幅。其中,丰田汽车在华销量同比锐减49%,日产汽车销量同比下滑35%,本田汽车销量大幅减少41%。并且,这场因钓鱼岛争端引发的贸易冷战还在持续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