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空中“新蜀道”,将西南水电大省与华东用能大省连接起来,对两区域的社会与经济发展产生着深刻影响。这条“新蜀道”就是±800千伏锦屏—苏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下称“锦苏工程”),它承担着雅砻江流域锦屏一、二级和官地水电站,总装机1080万千瓦的清洁电力外送任务。在锦苏工程即将实现双极投运之际,本报记者为您报道这一迄今为止世界上输送电压等级最高、输送距离最远、输送容量最大、技术条件最为复杂的直流输电工程的建设、作用情况。
11月15日晚,锦苏工程启动端对端系统调试,11月29日,工程正式转入试运行。途经8个省(直辖市),翻山越岭,跨越江河,来自西南的清洁水电正通过锦苏工程开辟的“新蜀道”奔走千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电力保障和电力支撑。
水电外送实现资源转化
在古称“巴蜀天险”的四川地区,水电资源十分丰富。据测算,四川地区水电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43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1.2亿千瓦,折合标准煤约4.27亿吨,位列全国第二。根据规划,到2015年,四川水电装机将达到7000万千瓦;到2020年,四川发电总装机容量将争取达到9000万千瓦,其中水电约7400万千瓦,占比约82%,四川将成为全国第一水电大省。
但水电开发具有季节性周期波动的特点,因此,四川省存在水电资源“丰多枯少”的结构性矛盾。夏季丰水期,四川省内有富余电力,为了减少弃水,保障清洁电力多发,需要外送;而枯水期省内电力供应有较大缺口,需要外购。此外,四川地处西南内陆,与东部用电负荷中心距离较远,面对巨大的水电开发规模,四川本地难以消纳,如果不建立大规模外送电通道,就将面临弃水的局面,这就迫切需要能够进行远距离、大容量输电的通道。
采用特高压输电方式,把四川电网通过坚强的特高压电网与华中、华东、华北电网紧密联系起来,不仅使水电得以外送,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同时也使四川在全国能源体系中大能源基地的作用得以凸显,有利于四川经济及能源战略地位的提升。
2012年,在全国总体降水偏多的情况下,四川省内各流域来水较早,国家电网首次在5月份的平水期启动大规模川电外送,消纳富余水电。
进入7月,四川地区降水量持续增加,水电发电出力较好,同时受气温偏低和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水电外送很大程度地缓解了省内消纳压力,减少了弃水电量。据了解,2012年,四川跨区跨省外送总电力首次超过千万千瓦,同比增长近40%。
这些数据表明,锦苏工程的投运,对于提升四川清洁水电的消纳能力,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四川水能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外电入苏”推动经济转型
“江苏是经济大省、用电大省,同时又是资源小省,缺煤、缺油、缺矿,能源供应一直比较紧张。目前江苏省内发电的拓展空间已近饱和,环境容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统计,长江沿岸平均每30千米就建有一座发电厂。”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李全林曾撰文如是说。
江苏省是我国经济大省,经济的高速发展伴随的是不断增长的用电需求。“十一五”以来,江苏用电负荷连年快速攀升,全省统调用电最大负荷由“十五”末的3319万千瓦增长到2012年的6857万千瓦,预计2015年全省统调用电负荷将增至1亿千瓦。
与此相对,江苏省省内一次能源匮乏,已建成的电源点十分密集、人口密度较大,省内再进行大规模电源建设较为困难,且环境容量饱和,就地新增火电装机不能满足推动经济转型、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和四川省一样,江苏省也将解决供需矛盾的主要途径指向了特高压。锦苏工程是国家电网公司继成功建设向上工程后的又一±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项目。通过这些特高压项目的建设,江苏省加快实施“外电入苏”,不仅可以缓解当地的用电紧张问题,还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新建火电对江苏环境的污染。
仅以锦苏工程落点江苏苏州为例,“十一五”期间,苏州用电量年均增长超过12.6%,“十二五”期间预计为8%。到2015年年末,苏州电网最高负荷将达到2500万千瓦,年用电量超1300亿千瓦时。锦苏工程720万千瓦的满载输电容量,相当于苏州目前平均负荷的40%,将大大缓解苏州“十二五”期间的用电紧张状况,其投运可使苏州少建6个常规发电厂,省了7台百万千瓦机组,年省标煤1400多万吨,每年减少烟尘、二氧化硫排放30多万吨,将极大缓解苏州能耗和环保压力,有助于长三角经济可持续发展。在2012年夏季用电高峰时段,锦苏工程的输送功率平稳保持在175万千瓦左右,有效缓解了苏州南部电网重要通道的供电压力,苏州电网的供电能力和可靠性明显提升。在苏州经济快速增长背景下,自2003年以来,苏州电网在2012年首次实现了“全网负荷全开放、全年至今未限电”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