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 90 年代,日本索尼公司首先研制成功电动汽车用锂电池,当时使用的是钴酸锂材料,存在着易燃易爆的缺点。目前中国信国安盟固利电源等公司研制出以锰酸锂为正极材料的 100Ah 动力锂电池,解决了钴酸锂电池的不足。
截至 2006 年 10 月为止,全球已有 20 余家汽车公司进行锂离子电池研发。如富士重工与 NEC 合作开发廉价的单体(Cell)锰系锂离子电池(即锰酸锂电池),在车载环境下的寿命高达 12 年、10 万公里,与纯电动汽车的整车寿命相当。东芝开发的可快速充电锂离子电池组,除了小型、大容量的特点之外,采用了能使纳米级微粒均一化固定技术,可使锂离子均匀地吸附在蓄电池负极上,能在一分钟之内充电至其容量的 80%,再经 6 分钟便可充满电。美国的主要电池厂 Johnson Controls 针对电动汽车需求特性的锂离子电池于 2005 年 9 月在威斯康星州 Milwaukee 设立研发地点,2006 年 1 月另出资 50%与法国电池厂 Saft 共同成立 Johnson Controls-Saft Advanced Power Solution (JCS)。JCS 于 2006 年 8 月承接了美国能源部(DOE)所主导 2 年 USABC(United States Advanced Battery Consortium)纯电动车锂离子电池研发计划合约,提供高功率锂离子电池。我国在锂离子电池方面的研究水平,有多项指标超过了USABC提出的2010年长期指标所规定的目标。从 1997 年开始产业化试验的苏州星恒作为国家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基地 ,其研发的动力电池组已通过美国 UL 和欧盟独立组织 Extra Energy 的测试认证,并在苏州建成第一条动力锂离子电池的生产线并顺利试产,目前已实现批量生产。
2008 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有 50 辆长 12 米的锂离子电动客车在奥运中心区服务,这是国际上第一次大规模使用锂离子电池电动客车。电动大客车充电时间长,是这样保证电动汽车运行不脱节的:电动汽车驶入充电站,两只机械手将汽车底盘里的电池组取出,放入待充通道,随即从已充通道取下充满电的电池组,将其换入电动汽车的底盘中,整个过程只需要 8 分钟左右。
法国雪铁龙、雷诺、标致汽车公司采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电动商用车已完成用户测试运行。波尔多是法国电动汽车示范应用城市之一,有各类电动汽车 500 辆,主要应用于市政用车和电动小巴,并建有 20 个拥有电动汽车配套充电设施的停车场,其中有 16 个配置了快速充电装置.锂电池的充电过程与铅酸蓄电池不同。锂聚合物(Lipo)充电器的集成块,外部元件极少,由于集成块本身极小(2mm×3mm),因此整个充电器也非常小。Lipo电池的充电过程是:当电池电压非常低(0.5V) 时,用小电流充电,此电流的典型值小于0.1C (此处C是标称电池容量),若电压已足够高,但低于4.2V,就用恒定电流对电池充电,多数厂家会指定在这一过程中1C的电流,电池上的电压不会超过4.2V,在恒定电压期间,经过电池的电流会缓慢下降,而电池的充电继续进行。电池电压达到4.2V,充电电流降到0.1C时,电池约充到80~90%,再转变成对电池涓流充电。有两个参数在充电器中可以调整,即正常的充电电流和涓流充电电流(当电池充"满"时)。要注意的是选择充电电流要谨慎,应保持充电电流低于厂家推荐的最大值。
法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目前的使用以铅酸蓄电池为主,第二代锂离子电动汽车已经投入测试运行。其电动汽车充电装置采用传导充电方式。传导式充电方式包括常规充电装置和快速充电装置两大类。常规充电由充电设施提供标准的民用交流电源接口,有简单的漏电保护功能,为具有车载充电器的电动汽车充电,要 6~7 小时完成充电,应用较多。快速充电由充电机提供直流输出为电动汽车进行快速充电,一
辆残余电量 25%的电动小汽车,25 分钟可完成充电,快速充电应用较少,主要用于行业用户和街头应急。
充电设施具有统一的充电接口,标准的交流电源接口是重要技术方向之一。采用普通家用插座加上一根带专用插头的充电专用电缆,就可为配有车载充电机的电动汽车提供交流电源。
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发展。(1)目前各企业所公布的大部分纯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是实验室测试数据,如加速性能、充电时间、持续里程数等,还须在复杂的外部环境实际运行下,进一步验证其可靠性,以及生产批量化质量控制。(2)锂离子电池所需隔膜材料未能有实质性的突破,且价格昂贵,占 到动力电池成本的 30%以上。如果在这一材料上实现规模化生产技术,即可大幅度降低成本。